孫若怡(中評社 張爽攝) |
武裝抗日的悲壯
在前兩個階段中,“武裝抗日”(1895-1945)是一個重要的特質。台灣人以簡陋的農具器械,對抗擁有現代化榴彈與機關炮配備的日本軍隊。因此,只要在日軍武器射程程之內,“村莊、人、畜”無一幸存。日本人對台灣人的屠殺,堪稱日後在大陸“三光政策”的試驗場;僅以雲林大屠殺為例,瞬間毀滅近50餘個村莊、4700餘戶村民。在內、外無援的情境下,台灣義民的抗日“其境苦、其情苦、其志尤苦也!”光在這20年內,據保守估計,台灣漢人死亡至少應在45萬左右;若加上日後原住民的武裝抗日,整體台灣人的死亡應在65萬人上下。
在那些絕大多數“或戰死、或自殺、或病歿”,就是鮮少投降人們的贏弱身軀中,在那些被視為“水滸傳草莽式”的武裝抗爭中,其驚天地泣鬼神、誓死如歸之英雄義行,正是傳統中華文化孕育下大義凜然的典型;他們的犧牲猶如全景畫中濃墨重彩的一筆,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浩氣長存。讓我們在此深深地緬懷姜紹祖、吳湯興、簡大獅、余清芳、詹阿瑞、羅褔星、莫那魯道以及無數的死難者們!
非武裝抗日的意義
到1915年,日本雖然已經佔有台灣近20年,但日本當局始終以“差別待遇”統治對待台灣人;在[匪徒刑罰令]、[保甲條例]等多項律令下,對台灣人實施連坐法、施行撘刑以及極權統治。台灣先賢們在這“非武裝抗日”(1915-1937)階段中,採取漸進式的和平手段,推動“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以追求殖民地人民自治為目標;成立“台灣文化協會”,致力於台灣人的思想啟蒙工作;組織“農民組合”,從事農民與勞工運動的推展。在長達二十餘年非武裝抗爭的歲月裡,台灣的先賢們例如林獻堂、蔣渭水、簡吉等人,為台灣政治、文化與社會運動等各方面的覺醒,都帶來了全新的思維與行動力。他們除盡展台灣人的豪情與睿智外,也與武裝抗日的英烈,在歷史長河中交相輝映!
台灣光復與台灣人的努力
在全面抗戰爆發後,台灣青年除在殖民地密謀反日響應祖國的行動外,也有一批遠赴重慶與國統區或尋找延安與根據地的年輕人,為祖國大陸抗擊帝國主義的侵略,而貢獻一己之力。抗戰期間,許多台灣人的抗日團體分散在祖國大陸;1941年2月10日,各個不同的團體聯合成立了“台灣革命同盟會”,其宗旨有三:
第一、打倒日本;第二、擁護祖國抗戰;第三、光復台灣。
(一)、“保衛祖國、收復台灣”目標的提出
此後,李友邦、謝光南、宋非斐如、李萬居與翁俊明等人,就以這個組織為中心,積極推動“保衛祖國、收復台灣”的目標。
(二)、“建設台灣、保衛祖國”的用心
1943年11月27日,在[開羅宣言]發佈、台灣復歸中國得到了保證後,李友邦等人進一步提出台灣革命的新任務,將進入“建設台灣、保衞祖國”的新階段。其中“建省、建軍、建政”,是重要的起點;而“台灣復省”與“收復台灣”,在意義上是根本不同的。“復省”是台灣革命的一種手段,“復土”則為台灣革命的目的。台灣先賢們認為,兩者工作必須雙管齊下,確實落實;他們高瞻遠矚的見識與規劃,在在顯示了革命者的高光形象。
如今,歲月悄悄地已飛逝了77年,在我們慶祝台灣光復之際,不禁要問在“復省”與“復土”的問題上,我們是否依然如昨?在民族偉大復興的願景前,唯有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將“復省”與“復土”完美結合,才能告慰無數革命義士與先賢的在天之靈!
(作者系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前學術副校長)
"真正" - Google 新聞
October 23, 2020 at 11:21PM
https://ift.tt/2Hw6QfY
孫若怡:正确認識真正硬頸的台灣人 - 中評社
"真正" - Google 新聞
https://ift.tt/32IyEEB
Shoes Man Tutorial
Pos News Update
Meme Update
Korean Entertainment News
Japan News Update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孫若怡:正确認識真正硬頸的台灣人 - 中評社"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