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中國電影產業真正的威脅並不是肺炎,而是作品喪失的質與量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譯:許睿洋

迪士尼耗資兩億美金重新拍攝真人版《花木蘭》(Mulan),期待能令中國觀影者刮目相看。電影演員是由劉亦菲領銜主演的全亞裔陣容,迪士尼甚至為了取悅當地觀眾刪除了一段吻戲。然而,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的影響加劇,疫情將衝擊迪士尼的票房野心,中國本地的票房狀況當然也同樣受到嚴重影響。

在關閉長達一個月後,中國當局公布了關於電影院復工指引,電影院與製片廠有望重新恢復營運。不過中國當地的電影產業幾乎沒有任何動作,多數電影工作者仍在靜待風暴散去,並審慎評估下一步該怎麼走。

MV5BMTk0ODU5MDMwNV5BMl5BanBnXkFtZTgwNjY4
Photo Credit: IMDb

自一月底的農曆春節至今,所有播映場次(包含至少12部好萊塢大作)遭到全數取消,這段時間過去一直都是中國電影業者最有利可圖的黃金檔期。據《財星》報導,全球票房光是在農曆新年期間就損失達10億美元,整個二月份虧損可能會比原本預期的多二至三倍。儘管中國官方已宣布復工公告,電影產業的完全復甦仍需一段時間。

首先,中國電影院必須提交一份傳染病預防計畫供當局檢閱。經批准後,電影院得販賣隔排、非連號的座位,也必須將每位顧客的詳細個資登記建檔,觀眾在觀影期間則必須全程配戴口罩。Sir 電影影迷社群的問卷調查顯示,就算電影院重新營業,52.9%的網友也不願去看電影。甚至有調查顯示,超過八成的受訪者不贊成電影院復工。隨著大眾對疫情的恐慌仍維持在高峰,人們並不願意賭上自己的健康安全而前往密閉的公共空間裡看電影。

中國最大的電影公司萬達電影(Wanda Film Holding Co)為了撐過這波風暴已在網路上販售打折的爆米花和電影優惠券,但仍未確認是否有重新營業的計畫。在台灣、南韓等電影院正常營運的國家,電影售票的情況也因為人們對衛生的恐懼而已急遽減少。

就算中國電影院恢復營業,大量積壓已久、卻已令人失去新鮮感的電影也無法吸引觀眾進入戲院,尤其是在盜版問題猖獗的中國。儘管票房穩定成長,中國的電影發行商長期以來一直在與網路盜版角力,甚至估計2022年恐將損失98億美金的收益。相較之下,中國去年賣出的電影票總額僅為92億美金。

在那些被從春節撤檔的電影中不乏《婚姻故事》、《兔嘲男孩》等奧斯卡得獎作品。然而,數百萬名「迫不及待」的中國網路用戶卻可能在漫長的檢疫隔離期間在舒適的家裡看完這些電影了。

5fcreb4hfactltgu5fnp2xdhueziuo
Photo Credit: IMDb

中國的電影製作也幾乎全面停擺。有中國好萊塢之稱的橫店影視城於二月中旬宣布分階段復工,但大多數劇組仍因某些嚴苛限制無法復工,例如:劇組人數不得超過50人、每場戲不可同時有多於20人開拍、劇組員工過年期間沒有離開過橫店,或是跟嚴重疫區人士接觸。所有劇組人員和演員也必須以完美的分數通過關於新冠病毒的線上測驗,以取得工作授權。來自疾病高風險區域的移工若於春節期間返鄉,暫時仍被禁止返回影視城。

在疫情爆發前,橫店同時有超過6000名劇組人員,許多人為了迎接隨時可能的復工留在橫店,但僅獲得微薄的薪水。橫店提供每人每月500人民幣的補助,部分製作公司也先預付工資協助劇組度過難關,但每停工一日,就要擔負更多的費用。現在電影製片公司和橫店正面臨一個困境:倉促地全面恢復電影製作或將使得影視城成為感染的溫床,但繼續延遲拍攝則每天都在消耗金錢與時間。

中國主要電影製片暨發行商之一的光線傳媒有限公司(Beijing Enlight Media)向當地媒體表示,該公司目前尚無重新安排延後發行的電影,或重啟拍攝的計畫。原先安排於2020年發行的電影大多已於去年完成拍攝,目前已進入後製階段。該公司表示,希望能利用停工期,精進電影製作最核心的前置創作階段,包括劇本撰寫。

正當劇院銀幕空窗、劇組人員不知未來將何去何從之際,有兩家電影發行商將它們的電影《冏媽》和《肥龍過江》賣給了線上影音平台。

MV5BZTc1MDEzNGItNjI1Ny00MzA4LTk5NTYtYWI0
Photo Credit: IMDb

出於對當前疫情的不確定性,許多網路觀影者樂見電影從原本的劇院發行,緊急轉往串流平台。然而,主要的電影院線卻認為《冏媽》本來會是部賣座強片,並批評賣給串流免費播出的行為背信棄義,揚言要封殺導演徐崢及其製作公司。相對而言,電影院線對甄子丹主演的《飛龍過江》,態度比較緩和,但是愛奇藝和騰訊視頻採用單次收費方式播出該片,卻落得被網民直罵「圈錢爛片」

對中國電影產業而言,真正的威脅並不是串流服務或是新型冠狀病毒,而是中國電影逐漸喪失的質與量。中國的串流平台不像Netflix一樣投注大把鈔票製作電影企圖與好萊塢競爭;它們更偏好集數較多的劇集,因為即便以低預算也能生產出好幾十個小時的內容來留住觀眾,並藉此置入更多廣告。相對之下,一部電影需要的資金龐大,但只產出兩、三個小時的內容,很難吸引串流平台用戶重複回訪,單靠廣告收入並不是一筆低成本高利益的生意。

隨著中國國家電影局一直緊縮電影審查制度,儘管沒有肺炎的影響,中國電影業發展也已經逐漸下滑。2019年,張藝謀以文革為題材的新片《一秒鐘》、中國抗日戰爭電影《八佰》、周冬雨主演的校園電影《少年的你》等等,都以「技術原因」被撤出電影節或臨時取消上映,而這些問題,中國另一位名導婁燁更清楚,撤檔、禁演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此外,好萊塢電影也深受難以預測的電影審查制度影響:《小丑》因「不良題材」被封殺、《從前,有個好萊塢》被要求刪減有關李小龍的劇情,結果導演昆汀塔倫提諾霸氣回應說 “Take it or leave it.” (不收就拉倒),最終本片也無緣中國市場。

若疫情再持續數月,倖存的電影業者將因為長期的生產停滯而面臨消費者習慣改變和供給缺乏的問題。中國每年僅有34部進口電影的銀幕配額,搭配著嚴格的審查制度,將讓電影作品匱乏的問題雪上加霜,更不用說剪不斷、理還亂的盜版問題。

長期來看,中國的電影產業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強勢反彈。中國電影製作者與國際製片商或將增加電影合製(co-production)的數量,使得外國電影能撇開配額限制,更簡單地進入中國市場。目前燃眉之急是,中國的電影產業必須依靠政府的緊急紓困,否則許多業者若無法度過此難關,將從此一蹶不振。與此同時,中國想要稱霸全球票房的大夢,得再耽擱一下。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機車是台灣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全台共有近1,400萬輛機車,機車密度居於全球之冠。雖然是如此「平民」的交通工具,但最近幾年我們都會聽到消費者哀號「機車變好貴」。

回想20年前,125的頂級車款不過5萬多元,但現在近10萬的價格都算正常。台灣消費者大部分都是10多年才換車,一次感受到多年累積的價格差,自然對漲價「特別有感」。

「因應政策需求」是機車漲價檯面上的主要原因,因環保法規越來越嚴格,譬如噴射系統的導入、排氣控制的設備,使得機車造價居高不下;近年又為了騎士的安全考量,強制要求機車加裝ABS(防鎖死煞車系統)、CBS(前後連動煞車系統),也讓機車售價又漲了一波。

儘管政府考量到機車是平民交通工具,對安全系統與環保規範都有提供不少的補助,但多數消費者仍無法接受車價上漲的速度,甚至認為補助根本跟不上漲價幅度。究竟為何機車一直漲?以下由業者分析機車年年漲價的秘密。

steven-lewis-r4He4Btlsro-unsplash
Photo Credit : Unsplash
秘密一:為了清六期機車的庫存,七期大漲價

隨著國際環保意識抬頭,政府對於汽機車廢氣排放的立法越趨嚴格。政府在燃油機車業者的壓力之下,今年(2020)年起,針對最新推出的七期燃油車,提供消費者最高5,000元補助。但不少民眾發現,從六期到七期機車,雖然多了補助,卻被更高的漲價幅度吃掉了。

據報載,經訪查機車行七期機車銷售價格,發現2019年A大廠某125車款售價81,500元,今年推出的七期車款定價88,500元;同廠另一款2019年定價84,000元,今年七期機車則定價92,000元。B廠的某125車款去年定價65,500元,七期機車定價71,000元;B廠的另一車款去年是71,000元,七期機車提高到77,000元,平均都貴了7,000元左右。七期燃油機車在農曆年後大漲價,新聞一出,引發不少消費者、網友討論。

其實,車廠成本並沒有增加那麼多,業者表示主要是為了「把庫存的六期機車賣出去」才調高售價。如果車廠不調高,加上政府補助的5,000元,將導致六期機車比七期機車還要貴、舊車賣不出去的問題。廠商怕舊車滯銷,就把新車大漲價,讓民眾降低購買意願,選擇回頭買相較划算的庫存車款。

漲價不是今年才有,事實上跨年度的漲價,已是20年來業界調控庫存的的老方法了,平均每年會調漲1,000到1,500元左右。有時候,清完庫存便會調降價格,但大多不會再將價格回調。

秘密二:機車製造成本變低,價格卻提高

台灣機車產業發展超過50年,多年來發揮規模經濟,製造成本已逐年降低不少。例如2006年導入噴射引擎,從零件價格就可看出,同一零件以前2,000多元,但現在只要1,000多就有,10多年成本逐年變低,零組件成本可說降低了近一半。但是,成車卻沒有相因應的降低售價,反而還變貴了。

當然,部分機種的漲價,是來自環保配備、安全配備、或是其他配備的升級。但奇怪的是,相關配備升級明明有政府補助,漲得卻比補助的多;再者,很多長年的熱銷車款並無明顯升級,卻默默地每年也跟著調高了價格。車廠沒有說的秘密是:內部的公司營運狀況、外部的市場萎縮等等因素,使得整體獲利壓縮,故需要藉「漲價」移轉到消費者身上,才有辦法維持收益。

秘密三:全球燃油車市場衰退,車廠剉咧等

根據工研院資料顯示,全球機車產業市場銷售規模逐年降低,主要衰退原因有二:一是原本成長動能強勁的亞洲地區,隨著經濟發展,改買汽車的消費者增多;二是各國陸續推動綠色交通政策,例如鼓勵電動機車發展,以及限制燃油車上路等措施,造成燃油機車銷售下滑。以台灣機車廠外銷現況而言,勢必會受全球銷量下滑波及。

另外,根據經濟部產業資料,觀察這10年市場趨勢,2008年我國機車生產量達130.6萬輛,2009年至2015年大幅降為89.2萬輛,2016年起政府推動汰舊換新補助,刺激機車消費,同時電動機車興起,讓2017年產量回升至112.2萬輛,2018年隨補貼效益漸減,降為94.7萬輛,年減15.5%,2019年1-2 月續減17.4%。 10年老車優先汰換,而消費者近幾年已藉著政策獎勵,陸續淘汰老舊機車、換購新車,未來燃油車廠將會面臨市場萎縮的考驗。

秘密四:油車漲不停,電動機車價格逐年下降

由於政府鼓勵購買環保機車,陸續推出購車補助等措施,加上近年電動機車業者積極研發,以及部分傳統機車業者轉型投入電動機車市場,因此根據經濟部產業數據顯示,電動機車在2018年產量升至9.1萬輛,年增81.8%,連4年呈跳躍式成長。

2019年各大品牌皆推出電動機車,市場選擇越來越多元, 過去總讓人感覺高不可攀的電動機車,價格已逐年下降。隨著市場擴大,廠商也不斷推出平價、符合大眾需求的國民車款,讓重型電動機車售價落在6萬元以上,輕型款式則控制在5萬元左右,售價降低、又有政府補助,電動機車的「到手價」變得親民許多,這又構成銷量跟著補助穩定成長,業者生產動能相對上升,促使平均製造成本持續下降的良性循環。

相對於年年漲價的傳統機車,電動機車在價格上的劣勢也會逐漸扭轉。在環保意識抬頭的今日,由於全球政策的推動、消費者意識與使用習慣的改變,勢必導致市場板塊的大推移。可預見的未來是,傳統油車價格持續提高鞏固獲利、電動機車發揮規模經濟逐年降低售價,將帶給消費者更環保、更新穎、更智慧化的交通選擇。

本文章內容由「中華民國智慧運輸暨能源產業協會」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

Let's block ads! (Why?)



"真正" - Google 新聞
March 12, 2020 at 06:50AM
https://ift.tt/2IDAxt9

中國電影產業真正的威脅並不是肺炎,而是作品喪失的質與量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真正" - Google 新聞
https://ift.tt/32IyEEB
Shoes Man Tutorial
Pos News Update
Meme Update
Korean Entertainment News
Japan News Update

Bagikan Berita Ini

Related Posts :

0 Response to "中國電影產業真正的威脅並不是肺炎,而是作品喪失的質與量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Post a Comment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