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撲滅假新聞你我有責 - 香港01

最後更新日期:

反修例運動爆發一周年,當中不少現象及問題均值得反思,包括各式各樣的「假新聞」應運而生,與社會中的政治對立互為因果。據法新社研究,去年6月至11月初,所核查的本港假新聞次數竟達亞洲地區大選期間的程度。要阻止假新聞盛行,不論是內容製造者、傳播者以至讀者均有其責任。

社交媒體Facebook在去年9月委任法新社(AFP)為香港地區的查證機構,團隊核查了反修例示威相關的假新聞。從去年6月至8月,團隊查核了大約50篇反修例的報導,檢驗出不下百條有違事實或屬誤導性的消息,不少均來自Facebook、Instagram、Twitter等社交媒體。而且團隊自反修例示威開始至去年11年初,所核查本港假新聞的次數均可與亞洲地區如印尼、菲律賓的大選期間程度相比,甚至發現不少假消息、誤導性消息的瀏覽量已過百萬次,可見假新聞不但數量眾多,其傳播力更是不能忽視。

反修例示威期間,無論是黃營或是藍營都努力做宣傳工作。(資料圖片 / 羅君豪攝)

社交媒體助長假新聞

在互聯網、社交媒體盛行的年代,網民在閱讀海量的網上資訊時,容易失去批判思考。隨資訊變得爆炸,讀者漸漸須依靠直覺判斷所閱讀事物的真確,若假新聞的包裝可讓人感到「真實」,讀者亦會因而放下心防,較少運用批判思考。在BBC一討論疫情下假新聞為何風行的文章中,作者引述了澳洲國立大學Eryn Newman教授的意見,若假新聞稍作包裝,如具可將事件形象化的圖像、適量描述、個人故事、甚至讀者熟悉的事實與數字等,其「可信性」會因而大增,那怕是較具批判性的讀者也有機會「上當」。諸如央視曾報道811爆眼少女派錢的假新聞,亦正正是利用似是疑非的圖片,增加其內容的可信性。

更甚者,社交媒體的本質更是與假新聞盛行息息相關。相當有趣的是,文章引述另一學者Gordon Pennycook的研究,發現雖然只有25%的受訪者認為假新聞的內容真確,惟卻有35%受訪者不理內容真假,在看畢新聞的標題就分享出去,換言之傳播假新聞的人較真誠相信假新聞內容者竟高出10%。這種「唔理好醜」的傳播心態,正好恰好社交媒體只鼓勵互動、不鼓勵求真的本質。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讀者不加思索地轉發假新聞,或許並非刻意貶低真假的重要性,卻是將判斷真假的負任轉嫁於讀者身上。該文章以外國社交媒體為例,不少人在轉發新聞之上,亦會加上「免責聲明」,如強調自己並不確認新聞內容的真假,但亦希望先作分享。可見網民轉發新聞的目的只為轉發而已,其後果為何並非其主要關注。放觀香港,在社交媒體的帖文上不時亦見「未fc(factcheck)」、「先share」等字眼,可見外判求真責任的現象一樣流行。

反修例風波促成社會撕裂,社會頓時變得以黃藍二。而據法新社的發現,無論政見為何,兩營均一樣有傳播假新聞的跡象。而且因為政治對立風氣嚴重,不論黃、藍營均有「政見行先」的做法,這自然刺激網民對與其立場相似的資訊放棄批判,甚至不理內容真假,瘋傳相關的消息及資訊,此現象絕非健康。

求真乃為公民責任

歸根究祗,公民社會講求理性溝通,任何討論、批評均須建基於事實之上,個人除了須對自己負責,不應盲信虛假資訊,甚至妄下判斷,更須對整個社會負責,不應隨便轉發未經證實的資訊以誤導他人。

更重要的是,求真這種公民精神,人人均有責任追求。網絡上的內容製造者固然不應有違道德地製造虛假新聞及消息,尤其是自覺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社會賢達亦應反躬自省,不能就來源不明的消息肆作評論。行會成員羅范淑芬去年指出,其「朋友的朋友」聲言示威者存在未成年少女提供性服務的情況,惟一樣未能提出可靠證據,作為社會賢達竟以訛傳訛,實是非妥當。

另一方面,廣大的社交媒體用家同樣須學會求真。簡單來說,大家在轉發消息前須先作求證,以阻截假新聞及消息的傳播。網民除了可加多參閱坊間「fact check」群組、專頁的求證,更可按其教學,利用搜尋工具先簡單考證資料的真偽。


Let's block ads! (Why?)



"假的" - Google 新聞
June 14, 2020 at 07:00AM
https://ift.tt/2YAsKn8

撲滅假新聞你我有責 - 香港01
"假的" - Google 新聞
https://ift.tt/2TdWODD
Shoes Man Tutorial
Pos News Update
Meme Update
Korean Entertainment News
Japan News Update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撲滅假新聞你我有責 - 香港01"

Post a Comment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