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
第一章 重新詮釋幸福(節錄)
兩千三百年前,亞里斯多德曾下了這樣的結論:「不論男女,對幸福的渴望都勝過一切。」除了對幸福本身的嚮往之外,人們對其他目標,包括健康、美貌、財富與權勢等的追求,也多半因為我們期待幸福而隨之出現。亞里斯多德的年代和今日的世界天差地遠,我們對星系、對原子的認識都超出了自身的想像。曾經叱吒風雲的希臘眾神與現今人類的能力相比,也判若雲泥。然而,人類從古至今始終追求幸福。只是,我們對幸福的了解並不比亞里斯多德高明到哪裡去,對於要如何達到幸福的境界,也沒有多大進展。
雖然我們的壽命更長、身體也更健壯了,生活中充斥著幾十年前的人意想不到的奢侈品(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宮裡沒有像樣的浴室,中古世紀最富有的人家裡找不到椅子,即使貴為羅馬皇帝,也沒有隨手一開就可以解悶的電視)。然而,縱使龐大的科學知識唾手可得,人們仍舊感嘆生命空虛,我們的年日非但沒有因此快樂似神仙,反倒是在焦慮與無趣中打轉。
這是因為貪婪的人類始終欲求不滿嗎?抑或是,我們其實一直在錯誤的地方找答案,以致於總是和最美好的那一刻擦肩而過,才落得抑鬱寡歡呢?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用現代心理學的工具來探討這個亙古的問題:人在什麼時候最感快樂呢?如果能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我們就可以調整生活,讓快樂充滿其中。
二十五年前,我有了一個發現,接著傾盡了所有時間鑽研它,最後寫了這本書。說那是「發現」或許不完全正確,畢竟人類自古以來就知道它的存在。但是要說它是發現也可以,因為就算大家都知道它存在,卻始終沒有人以現代科學的相關學科,也就是心理學的角度來描述或闡述它。於是,我花了二十五年探究這個難以捉摸的現象。
我「發現」幸福不是突然發生的,它不是運氣好或隨機出現的,也不能用金錢購買或以權力換取。幸福無關乎外在條件,而是取決於我們如何詮釋它。事實上,幸福是需要憑個人的力量去醞釀、培養與捍衛的。能掌控內在經歷的人,就能決定自己的生活品質,一個人是不是感到幸福,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了。
不過,幸福並不是我們可以憑意識去尋找的。「問問自己幸福嗎?」英國哲學家暨經濟學家約翰.史都華.彌爾(John Stuart Mill)說道,「一旦你花心思去想這件事,幸福就成過眼雲煙了。」唯有不管在順境或逆境,都全心投入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我們才能感到幸福,打著燈直接尋找幸福,反而會遍尋不著。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特.法蘭克爾(Viktor Frankl)在他的著作《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的前言中,用優美的文字寫下了他的總結:「別以成功為目標──當你愈是針對它、以它為標的,就愈容易錯過它。成功,就像幸福一樣,不是追求而來的;它是一個人全心全意投入一件事,而忘卻自我的副產物。」
那麼,要怎麼在不刻意尋求它的狀況下,達成這個捉摸不定的目標呢?過去二十五年來的研究讓我深信這是可行的。這條路蜿蜒曲折,而學會操控我們的意識內容是它的起點。
我們認識的生命,是塑造經驗的各種力量匯集後的結果,每一股力量不管是好是壞,都有它的影響力。這些力量大多不是我們可以掌控的,我們很難在自己的外表、脾氣、體質上施力,沒辦法決定自己要長多高或多聰明。我們也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或是誕生的時間點,更無力控制戰爭是否會爆發、經濟什麼時候會不景氣。基因的組成、重力的拉扯、散布在空氣中的花粉、出生的年代、環境等無數的狀況,都影響著我們的所見所聞,決定我們的行為。沒有人會否認,主宰我們命運的幾乎都是外來的力量。
然而,我們一定也有過這樣的經驗,雖然置身各種不知名的力量,但是我們仍感受到事情都在掌控中,自己就是生命的主宰。在那種偶發的情況下,我們會感到一陣心曠神怡,那種深沉的喜悅,讓人久久不能忘懷,並在記憶中留下重要指標,認為人生理當如此。
這就是最優體驗(optimal experience)。就像一位揚帆前進的水手任憑海風吹拂他的頭髮,駕著神駒般的船隻隨波浪奔騰──船帆、船身、海風與大海的輕聲哼唱聲合為一體,有如血液般在他的體內竄流。又像一位恣意在畫布上揮灑顏色的畫家,看著色彩間的交互作用,一幅帶著生命的作品就這麼在眼前誕生,讓創作者本身也驚艷不已。又好比初次和孩子相視而笑的新手父親。這樣的經驗不只發生在外在條件一切順利時,歷經納粹集中營的生還者和從險境中逃生的人都表示,即使處境百般艱難,他們也都經歷過幸福湧流的一刻,或許是聽見枝頭的小鳥唱歌、完成了一項艱鉅的任務,或甚至只是和一位同伴分享一塊又乾又硬的麵包。
一般人總以為,生命最美好的時刻是發生在無牽無慮、隨心所欲、輕鬆自在的時候。如果我們願意付出努力追求,在這些時刻找到快樂的機會確實比較高。但是最美好的時刻,其實是發生在一個人有意地將身體或心智能力發揮到極限,去完成某件有難度或有價值的事時。最優體驗是需要靠我們去締造的。對孩子來說,可能是用顫抖的手把最後一塊積木擺上,完成一座他疊過最高的高塔;對游泳選手來說,可能是盡全力創下紀錄那一刻;對於小提琴手,可能是練成了一段極困難的樂章時。每個人都有無數的機會可以挑戰並提升自己。
事發當下的感受不見得全然愉快。那場畢生難忘的比賽中,游泳選手的肌肉痠痛無比、肺腑彷彿要撕裂了、身體疲憊到頭眼昏花,然而,這很可能就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刻。掌控生命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有時候痛苦更是無法避免。但是長遠來看,這些經驗的累積可以產生一種駕馭感,或說是一種得以參與決定生命內容的感受,這大概就是我們可以想像最貼近幸福的感受了。
研究過程中,我嘗試去了解人們什麼時候最感幸福,並探索背後的原因。一開始,我找了數百位各行各業的專家,其中包括藝術家、運動員、音樂家、西洋棋手和外科醫生等,也就是那些大半時間都在從事他們熱愛的事的人。明白他們做這些事的感受後,我發展出一套以心流概念為基礎的最優體驗理論。心流,就是一個人全神貫注於某件事而渾然忘我的境界,這經驗是那麼的美好,以致於有人會為了擁有它不惜付出許多代價。
藉助這個理論模式,我和芝加哥大學的研究團隊以及世界各地的同儕,訪問了數千個形形色色的人。我們的結果指出,不論男女老少、不管來自什麼樣的文化,大家對最優體驗的描述都是一樣的。心流體驗不是上流社會或菁英人士的特權,韓國老嫗、泰國和印度的成年人、東京少年、美國納瓦荷族(Navajo)原住民的牧羊人、義大利阿爾卑斯山上的農夫、芝加哥裝配線上的工人談起最優經驗時,用的都是相同的語言。
最初的研究資料是面試和問卷而來的。為了提高精確性,我們發展出一種測量個人經驗品質的方法,叫做「經驗取樣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在為期一週的測試時間中,受測者會配戴一個電子呼叫器,並在呼叫器發出訊號時,寫下當時的心情和心裡想的事。我們利用無線訊號,每天不定時啟動這個呼叫器八次。一個星期結束後,受測者必須提供一份摘錄表,以事件來記錄描述他這段時間的生活。截至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在世界各地收集了超過十萬份這樣的經驗紀錄,本書的結論就是以這些資料為依據完成的。
目前,這個從芝加哥大學開始的研究已經遍及全世界。在加拿大、德國、義大利、日本及澳洲都有研究人員投入心流研究。芝加哥以外,最龐大的資料收集是在義大利米蘭大學的心理研究中心。不論是研究幸福、生活滿意度、內在動機的心理學家,或是冀望改善社會秩序混亂、疏離現象的社會學家,以及對集體亢奮與儀式有興趣的人類學家等,都認為心流概念對他們的研究有幫助。有人甚至試著要用心流去了解人類的演化或解釋宗教經驗。
心流不單只是個學術主題而已。首度發表的幾年後,這個理論就開始被應用在各種實際問題上。只要是與促進生活品質相關的議題,心流理論都派得上用場。它啟發了實驗性的學校課程、商業主管的訓練,以及休閒產品與服務的設計;也在臨床心理學、青少年犯罪的感化教育、養老院的活動規劃、博物館的展覽設計,以及殘障人士的職能治療上,提供了新的想法與措施。這些都是繼心流理論首次在學術期刊發表後的十多年來發生的事,種種跡象都顯示,它在未來幾年會有更大的影響力。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繁體中文唯一全譯本)》,行路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
譯者:張瓊懿
建基於十數萬筆經驗取樣研究,提出「心流」概念並以科學方法探索的開創之作。啟發心理學、神經醫學、社會學、運動學、人類學、宗教學……眾多研究,影響近四十年個人生活優化與文化建構的經典。
契克森米哈伊,被美國心理學會主席馬汀・塞利格曼譽為全球正向心理學研究的領航者。40年前,他觀察到超過需求門檻以上的物質條件,再多也不會讓人感到快樂。於是,他開始研究擁有創造力或卓越表現的人們,像是藝術家、科學家、運動員等,試圖理解是什麼驅使他們不以獲取名聲或財富為目的,而為生命意義與價值感行動。
研究中發現,當他們在從事為人稱頌的事務時,都進入了另一種現實,一種有別於日常活動的精神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時間感、存在感皆彷彿暫時消失了,人們專注並從中獲得喜悅與滿足感,如同進入了一種「自動運轉」的模式中;這種體驗像是自動流發而來,故稱之「心流」。
在心流中,人們擁有最佳的內在感受。專注,讓他暫時忘卻其它事情,藉以建立意識秩序,自身技能與行動契機得以互相配合;而努力克服挑戰,更往往是最充滿樂趣之刻。
最美好的幸福時刻,發生在一個人有意地將身體或心智能力發揮到極限,進而完成某件具有難度或有價值的事的時候;而真正能夠滿足人心的,是對自己的生命真實感到滿意。最優體驗需要個人的努力與創造力,以及隨時隨地掌控意識的能力。讓更多日常生活進入「心流」,你將擁有更快樂的人生。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你玩手遊嗎?臺灣人瘋手遊的現象,從紅遍街頭的寶可夢阿伯到被國際雜誌描述為世界末日的新北投公園抓寶人潮,就可顯見手遊已經是臺灣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據調查,全台16到65歲人口中有高達95%都是網路使用者,其中有七成是手遊玩家,甚至有44%是天天玩的重度玩家;且愈年輕的族群,手遊普及率愈高,45歲以下天天玩的比例更是超過半數。
為貼近民眾,環保局以「資源回收、源頭減量」為設計主軸,推出闖關遊戲「環保回收聯盟APP」供民眾免費下載,並結合動畫影片、紙本漫畫及LINE貼圖,藉以宣傳資源回收及分類的重要性,推出動畫有「孫悟空的吸管(限制一次性吸管使用)」、「紙想告訴你(紙類、紙容器回收」、「微粒是圖(限制含塑膠微粒產品使用」」等;漫畫則有「環保回饋聯盟」、「東大門夜市環保大作戰」等。
垃圾減量有三原則:Reduce(減量)、Recycle(回收),別忘了!還有Reuse(重複使用)

綠色生活除了源頭減量外,政府也宣導分類項目,提升民眾環保意識,讓環保落實於生活裡,提升資源回收率。環保署公告的應回收項目有:廢鐵容器、廢鋁容器、廢玻璃容器、廢紙容器、廢塑膠容器、農藥廢容器、廢乾電池、廢機動車輛、廢輪胎、廢鉛蓄電池、廢資訊物品、廢電子電器及廢照明光源等共計13大類33項。
你可能不知道廢棄電池、廢電子物品除了可直接交給資源回收車回收外,其實還可以拿到便利商店享現金折抵呢!其餘各類回收項目,各縣市環保局以里為單位,建立1001站的村里資源回收站,舉辦資源回收獎勵、二手市集、回收學堂及再生工作坊等活動,建立鄰里街坊們的社群活動,一起成為回收玩家!
如果容易搞混回收項目的13大類,環保局特別推出的「垃圾分類手冊-居家篇」就派上用場了,以客廳、臥室、廚房、浴室及陽台等家庭生活空間作為分類場域,幫助民眾辨別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廢棄物是否為可再利用物質。

不論是製作環保便條紙、玻璃藝術品,還是瓶罐再製時鐘,所有的環保DIY都是能讓物資重複使用、循環利用,延長各項物品生命週期的好方法,接著從源頭減少廢棄物產生,進而達到資源循環零廢棄的目標!
因此,當回收玩家們在參與各式活動,或是舉辦活動時,可以為環保提出積極行動方案,首先就是關注社區中的環保活動,響應這些因應不同需求而推出的資源回收行動;接著是看到為環境默默付出努力的環保志工、玩家們,跟他們說聲謝謝、辛苦了,最後將資源回收行動與「再利用」串連,將回收物重新應用到循環機制中,貢獻你的一份心力!
"事實" - Google 新聞
June 08, 2020 at 09:03PM
https://ift.tt/2zeF0kR
《心流》:事實上,幸福是需要憑個人的力量去醞釀、培養與捍衛的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事實" - Google 新聞
https://ift.tt/2wpE2jK
Shoes Man Tutorial
Pos News Update
Meme Update
Korean Entertainment News
Japan News Update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心流》:事實上,幸福是需要憑個人的力量去醞釀、培養與捍衛的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