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 劉雨婷/報導
陳慧敏:事實查核之於資訊戰
「當地鼠挖了很複雜的坑道鑽來鑽去,我們就負責去打冒出頭來的地鼠。」
甫開場,陳慧敏便以形象生動鮮明的打地鼠為比喻,表達事實查核工作是站在第一線、與網軍製造的謠言正面對決的形象,和前兩位走研究分析的講者較不一樣。
今年七月成立滿兩週年的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目前除了做到健全查核機制;串聯國內多家查核機構和社交平台、發布查核報告;到不同媒體平台分享查核方法之外,更在去年意識到具備語言親近性、又十分關注中國動態的台灣,十分容易被中國的任何資訊戰攻擊影響,馬不停蹄地投入查核有關總統大選與新冠肺炎的不實訊息。
雖然查核中心積極與其他媒體合作,試圖拓展觸及範圍、增加影響力,但做為原生內容的事實查核報告,也開始面臨被媒體小編整篇抄走的危機。陳慧敏表示,這是因為現今新聞產製講求速度,記者貪圖抄寫原生內容來做報導的便利,從而吹起這股抄新聞的歪風。
「我們正好要對話的,便是這有問題的新聞產製機制:我們不覺得這是好的生態。」
她解釋,查核中心致力於破解假資訊生態圈,因為不實訊息並無法直接二元切分,單以它是網路訊息、或是媒體報導來看待。因為有可能一開始是網路謠言,當被名嘴在節目上引用後,媒體再接力將它渲染成報導;而只要出現了第一篇新聞,其他媒體往往也會跟進,由此形成了一條不實資訊生態鏈。她認為,唯有破解假訊息生態圈,才能真正治本。
圖1:「小編的共同抄襲,放大了假訊息。」陳慧敏認為,要破解不實資訊的傳播,有必要導正這種不良的媒體生態。/優質新聞發展協會提供
而回顧去年以來的兩場硬仗,陳慧敏指出,在COVID-19方面,查核中心不僅是最早通報國際事實查核聯盟(International Fact-Checking Network ,縮寫 IFCN) 對COVID-19疫情觀察,也促成各國查核組織超前部屬,合作組成新冠病毒事實聯盟(#CoronaVirusFacts Alliance)來查核疫情中的不實訊息。
而在總統大選方面,她也分享查核中心觀察到的三種資訊戰攻擊類型,分別是「在社會衝突中見縫插針」、「社會重大事件的不實訊息」、「選務假訊息、選務不公、做票」。
第一種類型「在社會衝突中見縫插針」,指的是在民主社會中,立場多元的人們在討論議題時,難免針鋒相對,但資訊眾攻擊者便會見縫插針,藉機製造對立。她舉例,去年政府修訂《毒品管制條例》,將原先持有 20 克毒品即處重罪,下修成只要持有 5 克即處重罪,規範得更嚴苛。但當時的謠言卻故意喊話說「校園應對毒品零容忍,修法規定要持有 5 克才能處重罪,實在不應該」,讓人乍聽之下以為修法是越修越爛。甚至當後來法務部和查核中心出面澄清時,謠言受害者仍停留在「零容忍」的思維中,無法接受其他修法的解釋、亦無法討論修法意義,讓陳慧敏直呼這是「非常經典的造謠者教案。」
另外,儘管我國於 2019 年 5 月 24 日通過同婚法案,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化的國家,但該議題在社會上仍具高度爭議,也成為這次選戰的重點攻擊目標。她指出,無論是號召大家反對通過同婚的執政黨的政治看板廣告,或是蔡英文可藉由通過同婚得到許多利益的陰謀論,皆為被攻擊的實例;後來也有同志團體的成員發言,向大家說明去年舉辦同志大遊行時,被各式謠言攻擊的慘況,由此可見一斑。
第二種類型「社會重大事件的不實訊息」,陳慧敏表示主要以香港反送中事件上的政治抹黑。有趣的是,根據她所整理出的事件表,查核中心剛好查核過由中國(暴徒殺警有錢拿)、綠營(王立強案、黑鷹墜機)、藍營(楊蕙如案)所製造的不實訊息,結果曾有讀者留言批判查核中心「立場很亂」,讓她有些哭笑不得。她重申,查核中心秉持著「獨立查核的精神」,並不是為政府闢謠,而是「像媒體一樣批判、運作,不隨便引用官方說法。」
圖2、3:陳慧敏認為,此次總統大選,選務類相關謠言隨時間變化一次次襲來,令人擔憂會摧毀人民對投票機制的信任。/陳慧敏提供
第三種類型「選務假訊息、選務不公、做票」,陳慧敏認為這是比較特別的類型,目前觀察共已出現三波謠言。
第一波發生在投票前兩個月,當時民調顯示蔡上韓下的機率較高,便開始流傳攻擊選務不公、可能做票的謠言,試圖讓民眾產生到時投票結果不可信的想法。接著在投票日前幾天,正好趕上COVID-19疫情爆發之時,便出現指稱投票站會有武漢台商返鄉投票、民眾應提高警覺的 Line 群組訊息。但因無法否認其可能性,一直要到投票日前一天,出現謠傳國內已有確診案例、刻意要壓低投票率的謠言,查核中心才得以查核闢謠。
而第二波謠言發生在投票日後一個禮拜,除了當晚出現計票員喊二號、畫面卻顯示將票畫給三號的誤導做票影片,還有一連串諸如使用隱形墨水改票、箱子投下去會有夾層把你換票、電腦計票時做票的無俚頭謠言,讓查核中心忙個不停。
儘管該支誤導影片的事實查核,得到2020年第七屆全球事實查核峰會(Global Fact7)當年度最有影響力查核報告的殊榮;然而,陳慧敏發現在三、四月時,這些做票謠言卻變成了影音內容農場的素材,在六月罷免高雄市長的時候,也出現一波選務不公和做票的謠言。這個現象讓她十分擔憂,認為這類關於選務不公、疑似做票的謠言,十分傷害台灣的民主制度。
「因為散布這種謠言,不管是轉傳的人要情緒發洩,或是另一派要嘲弄如此扯的謠言也有人信,都會讓情緒停留在(投票日)那一天,就造成沈伯洋老師說的『對立』,讓社會無法對話、情緒停留在憤怒。當兩邊都是憤怒動員,就可能會摧毀民主。」
反擊:面對資訊戰的應有態度
面對來勢洶洶、毫不手軟的資訊戰攻擊,究竟我們該如何反擊或防治呢?有人提出了用謠言反制謠言的作戰策略,詢問講者們看法。
「謠言再製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沈伯洋坦言,資訊攻擊的確比防守來得簡單,因為只要謠言與前版本有些微差異,原先的防守就得打掉重來。而實際上,比如美俄兩國,便是以互相攻擊、維持資訊戰恐怖平衡的案例。然而,他質疑:「用別人的不穩換取我們的穩定,我們該這樣做嗎?」
沈伯洋提醒眾人,「永遠要記得對方的目的為何,進而不要去產生對立分化。」儘管民主所擁抱的多元主義,成為當前資訊戰操弄的對象,但民主最重要的精神便是「人們能互相溝通」。 他認為,無論是在進行資訊戰反制、學術研究、或事實查核時,都不應該使用會造成社會分裂的方式。
「攻擊方最希望讓社會上的人們彼此不互相討論,只會貼標籤、不會理性交流意見,也不聽對方意見。」
圖4:楊順清認為,透過法律管控的潛藏風險,在於多半可能只懲罰到無辜受騙者,反倒激化了人民與政府間的對立與不信任。/優質新聞發展協會提供
楊順清也和沈伯洋有同樣的看法,並討論更積極的反制方法──立法管控。他表示,目前我國多引用《社會秩序維護法》來阻止謠言得散播,但資訊戰方面,由於網軍多為匿名、有組織的行動,在執法查緝上確實較困難。
然而,楊順清也強調,執法時應極力避免出現「公務員的懈怠」──不想辦法揪出製造不實訊息的組織,卻只抓容易找到、但有可能也是被不實訊息蒙騙的散播者,「只懲罰到跟我們立場不一樣的人,但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他認為,應針對這些差異進行不同規範,比如改施以媒體識讀教育來代替懲罰。
陳慧敏也認為,只一味追捕造謠者沒有用,因為群眾仍無法分辨謠言、缺乏對不時資訊的免疫力。因此,查核中心近來也開始舉辦工作坊、推出運用實戰案例教導大家如何破解的「謠言風向球」和「查核工具箱」,試圖培養大眾動手查核的能力與思維,希望藉由科學實證精神和理性討,讓大家能正面看待謠言,而不只是由他們單方面發布查核報告而已。
「我們覺得,事實查核應該是個社會運動,是公民社會力量最重要的展現。」
"事實" - Google 新聞
August 18, 2020 at 10:28AM
https://ift.tt/345F1EK
【2020事實查核工作坊/台北場】報導二:於無形中分裂、對立、瓦解社會──中國資訊戰觀察報告(下) - Yahoo奇摩新聞
"事實" - Google 新聞
https://ift.tt/2wpE2jK
Shoes Man Tutorial
Pos News Update
Meme Update
Korean Entertainment News
Japan News Update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2020事實查核工作坊/台北場】報導二:於無形中分裂、對立、瓦解社會──中國資訊戰觀察報告(下) - Yahoo奇摩新聞"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