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日本靠「神風」擊退蒙古大軍?事實上根本沒有這回事--上報 - 上報

二〇一八年,我去日本北九州市參加主題為「蒙古來襲與十三世紀蒙古帝國的全球化」國際會議,會後參觀了福岡市的「元寇史料館」,和面向博多灣一處石塊堆壘起來的牆垣,據說是當年為了阻擋蒙元軍登陸。那天來到海邊時,天空下著大雨,海面上風急浪高,還真有點當年蒙元軍襲來的感覺。

近代以前, 日本沒有遭到任何外來武力的征服; 但沒有被征服, 並非沒有遭到入侵。事實上,一二七四年和一二八一年,蒙元軍曾聲勢浩蕩地組成龐大的水軍,兩次攻打日本九州北部。蒙元軍隊為什要遠涉重洋來攻打日本呢? 自十三世紀以來,先後消滅了金國、西夏、大理、南宋,逼使高麗屈服並遠征南洋的蒙元大軍,一路摧枯拉朽、所向披靡,為何獨獨沒有打下日本呢? 日本人說是神風保佑了這個神國,這是真的嗎?

一二六八年, 忽必烈透過被征服的高麗王朝向日本派遣使者, 並攜來一份用漢字漢文書寫的國書,署名是大蒙古國皇帝,書寫的對象是日本國王。這時鎌倉幕府早已建立,主掌實權的是北條家族,朝廷雖然還在,但已失去號令的權威。忽必烈大概是透過高麗,知曉了隔海有個名叫日本的國家,也知道以往日本與宋朝和半島的關係。這封國書後來被東大寺的宗性和尚抄錄下來, 抄本現藏於東大寺內。忽必烈這封信寫得還算客氣,大意是希望日本像高麗一樣向蒙古(那時元朝還沒成立)稱臣,彼此就可保持友好關係(「通問結好」)。國書送到朝廷,朝廷反覆商議,拿不出主意,就把國書轉到實際掌權的鎌倉幕府,當時幕府的最高執政是北條時宗,只有十七歲,剛被推上這個位置,不知是年幼不諳政事,還是別人給他出的主意,就把這封國書擱在一邊了。忽必烈的使者在九州的太宰府等了五個月,依然沒有等到回覆,就黯然回去了。

忽必烈在中國大陸攻城克地,但一直惦記著日本,一連派了三次使者,傳達的都是一樣的意思,希望日本能夠識時務,成為大蒙古帝國的屬國。一路狂勝的蒙古大軍沒碰到強硬的對手,對島國日本也沒有領土野心,只要臣服就行了。那時日本很久沒有和外國打交道了,不太了解海外局勢,也不清楚蒙古帝國到底怎麼回事,對於忽必烈幾次派來的使者,只把他們晾在太宰府,既不允許覲見天皇,也不允許見幕府將軍,顯然惹怒了忽必烈。一二七一年,蒙古人已定都北京,建立大元,忽必烈決定懲罰日本。

一二七四年農曆十月三日, 西曆十一月九日, 由蒙古人、高麗人、被蒙古人打敗的金國女真人、漢人組成的大軍約二萬八千人,總指揮是蒙古大將忻都(忽必烈在高麗的代理人),分坐九百艘小船,從高麗的合浦出發,浩浩蕩蕩向九州北部的博多(今福岡)進發。這支水軍在海上一路順風,十一月二十五日進入博多灣,進攻的第一個目標是太宰府(今太宰府市),距離福岡約半小時車程。一日早晨,蒙元軍隊發起全面進攻,在博多灣西部一線登陸。

日本方面呢? 對蒙古人的進犯多少是有些準備的,但沒料想到真的打過來了。事實上,直到那時,日本歷史上未曾受到異國的進犯。於是緊急調集幕府在九州的直屬武士,總人數約五千人,部署在博多灣沿岸大約三十公里的陣線上。就軍力而言,蒙元軍隊處於絕對的優勢,蒙元軍隊的打法也讓日本人很不適應。日本傳統戰法是兩軍分別列陣,由各自一員大將單獨戰鬥,若己方大將獲勝,則軍隊跟著將軍向前衝鋒追擊。但蒙元的軍隊不玩這一套,他們是集體往前衝。更讓日本人不習慣的是,蒙元軍隊出陣時,奮力擊鼓鳴鑼,真可謂鑼鼓喧天,日本人所騎的馬被響徹雲霄的鑼鼓聲驚嚇到,亂了陣腳,趁此之際,蒙元軍迅速突破日軍的防線,大批水軍紛紛登陸。

在武器上,蒙元軍也處於領先地位,他們使用的雖是短弓,發射距離卻有二百二十公尺,而日軍弓箭的發射距離只有一百公尺,顯然處於劣勢。再說蒙元軍的箭頭往往塗有毒藥,即使沒有射中要害部位,也會致對方於死地。然而日軍還是奮力抵抗,英勇作戰,只是人數上無法與蒙元軍正面較量,只能且戰且退。蒙元軍登陸後,向前衝進了博多和箱崎,一路燒殺。日軍的主要陣地被攻破,向太宰府潰逃。

令人費解的是,蒙元軍沒有乘勝追擊,停留在沿海一帶,當夜就準備撤退。據《元史》和朝鮮史書《東國通鑑》記載,蒙元軍的計畫就是教訓日本,讓他們領教蒙元的厲害,然後撤兵。或許是他們歷經海上的長途跋涉,有些疲憊,無心戀戰。不料撤退當晚遭遇大風,只能乘坐三十人的小木船在大浪中紛紛傾覆,很多人因而葬身魚腹。有幾艘船漂流到志賀島,被趕來的日軍發現,二百二十名左右的蒙元軍官兵遭到日軍斬殺。

這場大戰到此偃旗息鼓。一二七六年, 蒙古人攻破杭州, 消滅南宋, 建立龐大的蒙元帝國。忽必烈對日本似乎沒有太記恨,一二七八年就許可日本商船來做生意,並在一二七九年又派了一名使者到日本,重申原來的意思,不料鎌倉幕府不僅不給回音,還殘酷地把使者給斬了。見派去的人一去不復返,忽必烈不知怎麼回事,再派使者過去,又被日本人給斬了,總共派了八次,去了以後都杳無信訊。

這次忽必烈火了,一二八一年農曆五月,分頭從朝鮮半島和中國大陸派去兩支水軍─四萬東路軍和十萬江南水軍,總共十四萬大軍。當時,跨洋過海的十四萬軍隊,絕對是大軍了。按照忽必烈的意思,這次不是教訓,而是要踏平、長久地占領日本。可是如此龐大的水軍兵分兩路,當時完全沒有任何無線電聯絡設備,在協調和聯繫上肯定有很多紕漏,彼此會合的時間相差了一個多月。東路軍先去攻打博多,這次日軍已做好充分的準備,動員了九州北部所有的壯勞力,沿海灣壘起了一道高二公尺的長石牆,使朝鮮過來的東路軍無法上岸,經過七天戰鬥,依然無法登陸,只得撤離,轉而進攻今長崎縣平戶附近的鷹島,並與江南軍會合。

照理十幾萬大軍拿下鷹島是不在話下的, 可是不知為何, 苦苦鏖戰了一個多月,始終沒有攻破。或許是大陸士兵不習慣海戰,海上的漂泊和顛簸讓他們感到體力嚴重下降, 或許無論是朝鮮人還是漢人, 都在蒙古人的逼迫下來作戰, 本來就沒有高昂的士氣,總之戰鬥陷入了膠著狀態,而蒙元軍大部分依然待在海上的船隻上。西曆八月十七日夜晚,超強颱風襲擊了九州西北部,四千餘艘蒙元軍木船在狂風巨浪中幾乎一夜之間傾覆或毀壞,由主將范文虎率領的江南水軍僅有一萬八千人躲過一劫,劈波斬浪勉強撤回到大陸,一部分士兵留在鷹島上,後來遭到日軍的掃蕩,戰死在異國他鄉。

後來, 日本人據此編出了一個神話, 說日本是個神國, 若有外敵入侵, 神風一定會保佑日本。蒙元軍的兩次進攻都被神風擊潰,其實一二七四年的戰役並沒有颱風,只有冬季的風雨而已。但這種神國神風思想,很長時期內成了日本人的精神支柱。因而二戰時美軍進攻日本,日軍就組織了一支神風特工隊頑強抵抗,但依然沒有挽回失敗的命運。應該說,當初蒙元軍遭遇的兩次大風,完全是個偶然。

*本文摘自《被隱藏的日本史:從上古生活到政治革新,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徐靜波

出生於上海。
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副理事長。
研究領域為中日文化關係、中日文化比較。

出版著作有《梁實秋:傳統的復歸》(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年)、《東風從西邊吹來--中華文化在日本》(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近代日本文化人與上海1923-1946》(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上海の日本人社会とメディア1870-1945》(合著,東京岩波書店2014年)、《和食:日本文化的另一種形態》(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年)、《解讀日本:古往今來的文明流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困惑與感應:近代日本作家的中國圖像1918-1945》(香港中和出版公司2020年)等十一種,譯著《蹇蹇錄--甲午戰爭外交祕錄》、《魔都》等十六種,編著《東亞文明的共振與環流》、《日本歷史與文化研究》等十二種。

曾在日本神戶大學、東洋大學、京都大學等擔任招聘教授。

Let's block ads! (Why?)



"事實" - Google 新聞
March 31, 2021 at 06:00AM
https://ift.tt/3dhNO9G

日本靠「神風」擊退蒙古大軍?事實上根本沒有這回事--上報 - 上報
"事實" - Google 新聞
https://ift.tt/2wpE2jK
Shoes Man Tutorial
Pos News Update
Meme Update
Korean Entertainment News
Japan News Update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日本靠「神風」擊退蒙古大軍?事實上根本沒有這回事--上報 - 上報"

Post a Comment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