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該如何拉近我們與海洋的距離,讓這座寶島上的人能真正活像個海島子民,充分接受來自海洋的愛與豐饒?齊柏林導演留下來的台灣珍貴影像,或許能給我們一些答案。
在TNLR(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的調查報告中發現,17項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中,「海洋生態」議題被列入台灣各世代網友前三名的關注目標之一,但大多數人關心海洋卻不得其門而入。
雖然台灣是海島國家,海洋與台灣人民應是親近的,不過實際上許多台灣民眾卻對海洋知識很陌生。儘管有政策與NGO團體極力呼籲民眾關心海洋,然而海廢、污染等問題仍層出不窮,背後牽涉的海洋陰謀(不只海水污染,也包含濫捕問題)更是複雜而龐大。
該如何拉近我們與海洋的距離,讓這座寶島上的人能真正活像個海島子民,充分接受來自海洋的愛與豐饒?關鍵評論網Brand Studio採訪了「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希望齊柏林導演留下來的台灣珍貴影像,能給我們一些答案。


絕美海岸線,就是海洋送給海島子民的禮物
透過影像去感動世人,進而促成改變行動,這是齊柏林的方式,也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目標。2013年,因為齊柏林拍攝一部全程空拍鳥瞰台灣的紀錄片《看見台灣》,不僅為這塊土地留下絕美的影像紀錄,更感動了全台灣2300萬人,驚覺原來我們的家園如此美麗。
2017年6月,在齊柏林離開後,親朋好友們籌措資金設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在淡水設置「齊柏林空間」,希望能將齊導長年以來的空拍作品數位典藏、集結成冊,讓絕美影像訴說台灣的山、河、海、城市,以及人的故事。
採訪這天,正好是「齊柏林空間」《逐岸》展的最後一天,這次展覽以台灣海岸線為主題,透過空拍視角揭露寶島的肌膚如何觸及海洋。人為影響、自然變遷,無論環境怎麼變化,海岸線永遠都在浪花的輕輕拍打中被撫慰。
《逐岸》的策展人之一,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多元內容創意部副總監俐文。她與「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同時也是齊導兒子的廷洹,一起接受我們的採訪。腦海中輪播一遍齊導記錄下的台灣海岸線,廷洹和俐文一致認為台灣的海岸線非常獨特,這一座被海洋擁抱的小海島,東西南北沿岸各有不同風貌,也因此哺育出這座島上多元性格的海島子民。
台灣的每一段海岸線,都是海洋、土地、人類共生出的線條。無論崎嶇或筆直,都是故事。廷洹和俐文在齊導的作品中找出了三段海岸線,分別是塔瓦溪、鵝鸞鼻、將軍嶼,希望能藉此作爲讀者看見海洋之美的契機。
- 台灣僅存的原始海岸線——塔瓦溪

位於阿朗壹古道北端的「塔瓦溪」,也是台東與屏東交界處。這一段海岸原本會是「台26線」沿海公路的其中一部分,但最後仍未被打通,所以保留著台灣僅存的原始海岸線。對此,廷洹也提出反思,「保留優美風景固然很好,但開通公路或許可以讓偏鄉居民更容易維持生計,或是更快取得資源,比方說就醫。」是該開墾公路或是保留原始海岸線?或許沒有正確答案,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不斷有意識的省思,究竟我們想留給下一代的是什麼。
- 國境之南——鵝鑾鼻半島

位於台灣最南端的鵝鑾鼻半島,彷彿海島在深藍色大海上延伸出的一小段尾翼。這裡曾是台灣與國際交匯之處,也是近期熱門影集《斯卡羅》中「羅妹號事件」的歷史舞台。半島上矗立的鵝鑾鼻燈塔,遙望巴士海峽,是台灣目前照射距離最長的燈塔,指引船人回家的路,此外,這裡還有一座日治時期建設的「鵝鑾鼻神社」,以及使用鯨魚肋骨作成的「鯨骨鳥居」;而這些都是海洋送來的文化底蘊。
- 與珊瑚共生——將軍澳嶼

將軍澳嶼是位在澎湖望安鄉的一座島嶼,周圍擁有豐富的珊瑚,據說珊瑚覆蓋率高達98%,也讓此地擁有「珊瑚之島」的美名。為了保護這座海底森林,愈來愈多有志之士積極找尋復育珊瑚以及共生之道,盡可能保留澎湖完整的珊瑚礁生態,把這座珊瑚秘境傳承給下一代。
以影像觸及大自然,喚起人類內在擁抱自然的本能
「921大地震那天,地震才剛結束,父親就立刻起身出發拍攝,第一時間記錄下台灣遭逢地震破壞後的樣子。」廷洹回憶起小時候,父親齊導時常義無反顧的進行拍攝工作,當時所拍下的空拍照片,受地震衝擊而滿目瘡痍的台灣,不只怵目驚心,更令人無比心疼。
歷經多年復育與重建,植被漸漸恢復、陸地上又長出新興家園,齊導又再度回到921地震現場拍攝,紀錄浩劫重生的台灣。「一塊完好如初的土地,因為地震浩劫而遍體鱗傷,又隨著時間自然復甦,透過照片一比對,直接見證到土地與環境的改變,很震撼。同時也能看見自然環境偉大的復甦力。」
被父親拍攝的影像感動,進而被自然感動,廷桓說:「照片影像是一個很棒的媒介,它能激發人們去反思。而只要願意思考,就有機會創造改變;一群人思考,那就能成為集體意識,形成一場變革。」
俐文則認為,多數台灣人不太了解台灣的美。很多時候看到美麗的風景,都以為是在國外,但其實就是台灣。因此影像紀錄反而可以成為敲門磚,提供人們一種宏觀的角度,感受美的風貌,進而激起體驗大自然的渴望。
而這也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之所以舉辦各種展覽或活動的原因,作為數位典藏負責人與策展人,俐文的任務就是讓齊導留下的影像資產盡可能觸及更多人,訴說關於山、關於海、關於森林、關於河水的故事給更多人知道。「現代人好像有點懼怕大自然,也可能是無從親近,所以有點疏離。因此我們希望透過齊柏林的影像喚起人們的意識,產生親近自然的渴望。」俐文說,透過影像不只要看見美的部分,也能知道自然被破壞的部分,反思自己在大自然環境中的角色與使命。


最好的環境教育老師,就是海洋,就是土地
台灣雖然面積不大,卻有著豐富地貌,在齊導的鏡頭下,台灣的多元性格一覽無遺,就等著這座海島子民去親近。在基金會中執行許多環境教育專案的俐文,對於台灣整體的環境教育,她認為是正向發展中且樂觀看待的,只是常有的迷思是,許多年輕的孩子們接觸環境教育,反倒是年長的大人較少理解。「但是環境教育不分對象,是每個人的功課。因為環境是每一個人的,所以關懷環境也應該是每一個人的任務。」
這一份對於環境的關心,除了保留自然之美,也是為了活下去。廷洹說,「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應該要在最底層加上環境。大自然環境是一切的根源,恢復原狀,我們才能有好的根基種植糧食,發展我們所想要的社會。」同時他也補充,環保不等於絕不開墾,而是有所取捨,並且找出最好的方式兼顧生活與環境。
廷洹也舉例,環境也是可以帶來經濟收益的,例如日月潭的自然風光就是當地最好的觀光財,如果環境維護不佳,就會流失觀光客,所以環保反而才是維持生計的方法。最終,環保與開發是要達到共識,尋求共生之道。



"真正" - Google 新聞
October 12, 2021 at 09:00AM
https://ift.tt/3iUn0jb
專訪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看見海洋,讓我們真正活像個海島子民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真正" - Google 新聞
https://ift.tt/32IyEEB
Shoes Man Tutorial
Pos News Update
Meme Update
Korean Entertainment News
Japan News Update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專訪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看見海洋,讓我們真正活像個海島子民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