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8年,教育部公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後,直至今日,新課綱業已上路第三年,歷史科的學習內容仍不時地引發社會輿論的關切與討論。
新課綱的歷史教學強調「略古詳今」的教學目標,並以「東亞史」的觀點取替「中國史」,使得中國史的內容份量大幅縮減。
於是,當帶著完全翻新傳統中國史敘寫方式的新綱教科書出版後,哪些史事未被納入?哪些人物已被教材捨去?不同立場的人士,帶著不同的史觀在新聞媒體與網路社群展開激烈的討論與爭辨。然而,無論我們從哪種立場思考,中國史的認識與學習,對於臺灣的歷史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只關照臺灣自身的歷史,不可能真正的認識臺灣。
臺灣的歷史在很長的時間發展過程裡與中國的連動性具高度相關。例如在大航海時代,臺灣已是各方勢力競逐的地理區塊,如果我們不瞭解明朝的海洋政策與貿易思維,就無法充分理解當時臺灣在十七世紀於東亞海域扮演的角色位置。

再者,臺灣,位於東亞的華人文化圈內,長久以來儒家思想的思維,從親族互動的倫常關係到節慶禮俗的儀式信念,皆深受中國歷史文化的浸染影響。如果無法對於中國史有一定的認識理解,也難以釐清臺灣的社會文化變遷的深層核心價值。
臺灣與中國無論在區域互動的空間維度上,又或是歷史脈絡交纏的時間累積裡,認識中國史始終是認識臺灣史的重要基石。
本書的作者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樊樹志教授說:「歷史給人洞察一切的眼光,給人超載時空的智慧,去審視過去、現在、將來,而不被眼前的方寸之地所困惑。」
在《圖文中國史》裡,樊樹志教授不賣弄艱澀的學術語言,透過簡明、俐落的文字敘述,將中國數千年的歷史與文明成就,清楚地按照時序,以專題式的摘要,做了流暢清晰的整理介紹。
常常我們在教科書裡面學到的知識,都是二、三十年前的學術窠臼了。

歷史教育若要通古今之變,相關的歷史知識與解釋論點,也必須與時俱進,讀者除了可以從本書讀到傳統中國史學研究的精華解釋,更不用擔心本書的觀點過於陳舊。因為作者同時蒐羅了近幾年的考古發現與成果,以及歷史學術界對於相關史事研究的最新論點。
本書也不侷限於華夏為主的陸地中心視角或傳統的天朝史觀,在論及明朝的時候,除了介紹鄭和下西洋外,也特別提到了南方的澳門:「1580 年代,澳門進入了黃金時代,一躍而為葡萄牙與印度、中國、日本貿易的重要樞紐港口。以澳門為中心的幾條國際貿易航線把中國商品運向全球各地……澳門的轉口貿易,把中國捲入全球貿易的網絡之中。」;提到清朝手工業帶起鼎盛的盛世經濟時,也不忘帶入全球貿易的觀點看待:「當時外商把松江一帶生產的棉布,都叫做「南京棉布」。1786 年至1833年的四十八年中,英國、法國、荷蘭、瑞典、丹麥、西班牙、義大利等國的商船,從廣州購買的「南京棉布」共計4,400 萬匹。」
透過視角的轉換與將中國至於全球化的脈絡下思考,也符合目前新課綱強調「國際關係,多元互動」的趨勢。

每個不同的專題內容,除了有作者自己的論點與介紹外,也旁徵博引經典學者的分析討論,提供不同的專業角度切入。
談漢朝經學時,引用了日本京都學派的創始人內藤湖南的評論;提及南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時,引述了美國經濟學家珀金的著作;論道崇禎皇帝是否該遷都南京時,則分享了美國漢學大師魏斐德的立論。這讓本書的內容顯得更為立體,多重的論點與解讀,加上彩色圖片200幅,讓《圖文中國史》此書翻起來有著豐富的視覺感受與寬廣的思考空間。
梁啟超曾說:「史何者?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係,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鑑者也。」我們無法避免帶著當代的思維來理解過去,又或者因為現在的需求去詮釋過去,更期待能透過歷史保存過去,讓先人的傳統與經驗,成為幫助我們理解現在,前進至未來的工具。
如果想在新課綱下擁有一本課外的中國史補充教材,《圖文中國史》確實是一本很適合一般民眾、教師以及學生入手的讀物。它補足了許多課堂教材裡史事與人物的闕如,重新還原一個有血有肉有風味的時代面貌。
(《圖文中國史》書評│高雄市陽明國中歷史老師吳宜蓉/文)

"真正" - Google 新聞
November 06, 2021 at 02:00PM
https://ift.tt/3qhK2VX
如果只關照臺灣自身的歷史,不可能真正的認識臺灣 - udn OOPS! 新鮮事
"真正" - Google 新聞
https://ift.tt/32IyEEB
Shoes Man Tutorial
Pos News Update
Meme Update
Korean Entertainment News
Japan News Update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如果只關照臺灣自身的歷史,不可能真正的認識臺灣 - udn OOPS! 新鮮事"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