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Yahoo論壇/戴發奎】人才是核電廠真正的問題 - Yahoo奇摩新聞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以核養綠公投」領銜人黃士修15日反駁經濟部及台電現場人員,稱核四廠S斷層問題是公然說謊,並提出中央地調所報告,白紙黑字寫明S斷層非活動斷層,強調核四廠耐震實際設計是地質、地震、耐震三個不同的專業領域,地表0.66g,反應器廠房高達1.32g,而且座落在巨大岩盤上,屹立不搖。

以核四這樣重大國家建設,當初的耐震設計肯定不會馬虎,建廠地質狀況是選址首要考量,在斷層帶上蓋房子猶如單腳爬山,跌倒是遲早的事,工程師們是絕對不會容許讓這種事情發生。

說到專業部分,地質學家透過人工製造地震震波探勘法、重力探勘法、磁力探勘法以及電流折射的地電探勘法判斷地址屬性及是否為斷層,土木大地學專家再依上述數據制定每個地區的工址設計⽔平譜加速度係數,明訂在營建署頒發的「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中,供結構工程師為每棟建築物設計不同等級的耐震設計。據統計台灣百分之九十建築物的耐震設計,換算地震力產生的橫向推力,約落在建築物本身重量的0.15至0.25之間,以核一二三廠原本耐震0.3g至0.4g屬合理且綽綽有餘。

雖然福島核災是因為地震引發海嘯,造成電力中斷導致最終事故的元凶,說到底現代核電廠是無懼地震的威脅,拿地震來討論核電廠興廢,根本是隱巧補拙,避重就輕。

核電廠說得簡單點就是一部燒開水的機器,和火力電廠運作原理相同,利用本身製造的熱能驅動渦輪機;不同的地方在一個是用煤炭或天然氣煮開水,一個則是用核反應產生熱。

冷卻是確保核反應安全的基本要素,一旦電源被切斷,防止系統過熱的水便停止流動。但核反應仍會持續作用,在燃料棒不斷排出熱能的狀況下,燃料棒就會被溶解,這便是爐心熔毀,其後果就是釋放出大量高放射性物質,當地將萬劫不復,位於烏克蘭境內的車諾比核電廠是這樣,日本的福島核電廠亦是如此。

有人會說車諾比核電廠是因設計不良導致三次爆炸,對比1999年核四先進技術是完全不能比擬。要知道當初1977年一號機開始運轉的車諾比核電廠也是當時蘇聯最大最先進的核電廠設計,那時候的工程師怎麼會知道日後發生的問題,正所謂不怕一萬只怕萬一,沒有遇到問題不表示沒有問題。

黃士修稱「沒有人因為福島核災而死」,對應前一句話核四是安全的,頗有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味道,顯然這是為「萬一」發生核災的情況做打算。然而是不是真的沒有人因為福島核災而死,看打了新冠疫苗後死亡人數就知道。截至11月1日疑似因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而死亡案例已達1006例,超過新冠肺炎死亡人數847例。對此,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接受電訪時強調,「這些(死亡個案)絕大部分都不是疫苗引起的,基本上90%以上的個案都是跟疫苗無關的。」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311大地震死亡的18000人都不算在福島核電廠帳上。

以車諾比核災為例,絕大部分受害者的病因及死因都歸咎於事故中釋放的高能放射線,然而放射線對人體的影響依舊爭論不休。話說回來,既然放射性不會馬上死人,是不是表示福島核食品是安全可以放心食用?無庸置疑的是受過核災放射線感染的地方是已不再適合人居住,如果要加個期限,那就是一萬年。

從事工程科學的人都清楚,一件作品的分析設計絕大部分都是基於「假設」及「規範」,個人可以著墨的地方在決定形式時就已結束。縱使如此,相同的案件在使用相同軟體條件下,100個工程師會得出100種分析結果,為此才會制定「安全係數」,以提高「容錯率」。

車諾比事故的主因是為反應爐在進行緊急停機後的後備供電測試時,因操作人員的訓練不足,最終使功率急遽增加,破壞反應爐。福島則是因為核電廠電源供應備分量不夠導致反應,爐心熔毀,專家總結了一個答案,那就是「容錯率」不夠高。

與此同時,究竟要多高的容錯率才算安全,核電廠全世界都有,但像核四這樣設在首善之區,一旦發生事故無路可逃的就真的不多了。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

Adblock test (Why?)



"真正" - Google 新聞
November 22, 2021 at 06:00AM
https://ift.tt/3CDueiO

【Yahoo論壇/戴發奎】人才是核電廠真正的問題 - Yahoo奇摩新聞
"真正" - Google 新聞
https://ift.tt/32IyEEB
Shoes Man Tutorial
Pos News Update
Meme Update
Korean Entertainment News
Japan News Update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Yahoo論壇/戴發奎】人才是核電廠真正的問題 - Yahoo奇摩新聞"

Post a Comment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