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本身就是一個最佳的學習和自我訓練場所,因為商業的本質就是解決問題,公司每天都會有很多問題等著被解決,這就是一種訓練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過程。
我想問你一個問題:「你喜歡自己的工作嗎?」我猜答案十之八九是否定的。之所以那麼肯定,是因為我在寫公眾號的這些年接觸了很多年輕人,也時不時會收到他們的提問,這些問題不少都與職場和自我發展有關,而其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不喜歡自己的工作怎麼辦」,以及「怎樣才能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
每次遇到這樣的問題,我都會反問對方一句:「你覺得自己可以為他人提供怎樣的價值,解決怎樣的問題?」這個時候,對方通常都會愣住,很顯然,他們從來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
其實,我的反問當中就已經隱含了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只不過這個回答給予的並不是具體的做法,而是一種全新的視角與思維方式,即從關注世界能為自己帶來什麼,轉而變成關注自己能為世界帶來什麼,這種思維不僅對自我發展至關重要,也能幫助我們最終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透過做自己認為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來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
沒人欠你一份好工作
大多數人不喜歡現職的原因是相同的,因為缺乏自主性和挑戰性,比如無法自主地選擇工作內容,總是要被動地接受很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這些事情單調而重複,無法帶來任何成長。
但是換個角度想想,這實際上是一件非常合理與正常的事情,因為聘僱你是讓你來工作的,公司沒有義務讓你開心,或者讓你只做喜歡的事情,更沒有義務為你提供成長的機會。你和公司之間是一種公平的交換關係—你付出勞動,公司給你相應的酬勞。
毫無疑問,沒有人喜歡被束縛,也沒有人願意做不喜歡做的事情,我們都渴望自由,渴望擁有自主性,但問題是,自由不是免費午餐,它是有代價的—你必須獨立面對風險,沒有固定收入的風險。比方說,我現在處於完全自主的狀態,但我必須努力想辦法為自己創造收入,因為沒有人會每個月發薪水給我。
要知道,成為公司雇員的最大好處就是不需要獨立面對風險,因為你不需要去想怎麼賺錢,只需要把安排給你的任務做好就能每個月拿到固定的薪資,還能得到各種福利和保險。即便公司因為市場的變動而業績下滑或者虧損,你的收入也不會受到影響,你依然可以拿到那份屬於自己的固定薪資。
不過想要每個月拿到穩定的固定薪資,你就必須為此交出部分自主權—你必須聽從公司的安排,並且努力完成公司交給你的任務。這個世界是很公平的,有得就必有失。如果想要自由,那就得放棄穩定,直面風險,但如果想要穩定,希望他人為自己抵擋風險,那就不得不失去一部分自由。
那麼,有沒有更好的選擇呢?能不能在擁有穩定收入的同時,在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上擁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權,或者能不能在選擇自由的同時,盡可能降低收入不穩的風險?
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這裡有個重要的前提條件,那就是你必須足夠優秀—優秀到不能被忽視,或者換句話說,你必須有無可替代的價值,比如掌握了某種稀缺而寶貴的技能,只有在積累夠多的職場資本之後,你才能得到一些不錯的選擇,然後,你才有可能從中找到更為適合的,能夠讓你充分發揮自身價值的工作。
想要在某方面有所擅長,尤其是擁有不可替代的價值,這不僅需要時間,還必須主動分析和思考,哪些是能夠為自己帶來獨特優勢的高價值技能,並有意識地培養和訓練。一旦累積了這些技能所產生的職場資本,便可以用它來獲取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上的自主性。
所以,在抱怨工作之前,不妨先問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我是否是一個各企業都想爭奪的人才?」如果不是,那就意味著你在職場上並沒有太多競爭優勢,還處於職業發展的起步期。這個時候,你需要關注的不是「我真正熱愛什麼」,或者「我適合什麼樣的工作」,這樣的思考只會讓你永遠處於不滿和困惑的狀態,而是要問自己:「如何才能讓自己優秀到不被忽視。」
其實,過於在意自己是否喜歡現在的工作,反而會為自我成長和發展帶來阻礙,因為這會讓你總是習慣性地關注工作中不喜歡的部分,從而導致長期處於不滿的狀態。初級職位尤其如此,因為從職責上來說,這些職位不會被分配太多有挑戰性的項目以及自主權—這些是以後的事情。如果你帶著「我要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這樣的思維進入職場,那麼分配給你的那些「煩人」的任務,或是在公司官僚體系中遇到的挫折,都會讓你疲於應付。
所以,如果現在的你還沒有優秀到不能被忽視,那麼我建議你不要總是擔心工作是不是真的適合自己,也不要總是去想自己喜不喜歡這份工作,而是要俯下身子、努力讓自己真正優秀起來。要知道,沒人欠你一份好工作,好工作是需要自己努力爭取的,而且這個過程不會一帆風順。
起步期:滿足基礎因素
當然,我建議你別過於在意自己是否喜歡現在的工作,並不是說,不管現在的工作怎麼樣都要接受。「不喜歡」其實還可以進一步劃分成兩種類型:討厭(不滿),和不討厭但也不喜歡(沒有感到不滿)。
這種分類方法,源於美國行為科學家赫茨伯格提出的雙因素理論(two-factor theory)。赫茨伯格的理論認為,一個人對工作是否感到滿意,和是否感到不滿是由不同因素決定的,它們有著獨立的評判標準,也就是說,一個人對自己的工作沒有不滿,並不意味著就對自己的工作感到滿意。
通常來說,「不滿意」都是與一些「基礎因素」有關,比如薪資水準是否足以滿足自己的消費,是否擁有安全舒適的工作環境,是否與上司和同事有融洽的關係等等。這些如果沒有得到解決,你就會對工作產生不滿,但是單有這些還不足以讓你喜歡上這份工作。
那麼,真正讓我們感到滿意並愛上工作的因素到底是什麼呢?赫茨伯格把這些因素稱為「動力因素」,它包括:有挑戰性、責任感、個人成長、獲得認同等等。
如果覺得自己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你可以深入問問自己:不喜歡是因為沒有滿足感,動力因素沒有得到滿足,還是因為討厭,基礎因素沒有得到滿足?
如果你是因為得到的薪水遠低於你的價值,或者實在無法忍受自己的上司,抑或是辦公室政治鬥爭太嚴重而不開心,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你最好選擇離開,重新找一份能夠滿足「基礎因素」的工作,因為這樣的環境會嚴重影響你的精神狀態和心理健康。
但如果你是因為「動力因素」沒有被滿足而不開心,那麼在自己還沒有優秀到不能被忽視之前,先實際一點,只要確保此時的工作能夠滿足你的「基礎因素」就好,因為你現在還沒有資格提出更多的要求,並且停止抱怨,把注意力轉移到實力的累積上。
累積期:創造動力因素
假如你對自己的工作並沒有感到十分不滿,只是沒有滿足感,那就不要想著透過換工作來提升滿足感,而是要從「找到正確的工作」的思維模式,轉到「正確地工作」的思維模式,因為你此時需要的不是什麼「完美工作」,而是以一個更好的方式來對待現有的工作,然後在工作中努力累積實力和優勢。
不過你要意識到,這個累積和成長的過程不會自然發生,你的能力並不會隨著工作年資的增加而提高—我們見過太多工作很多年,但是能力卻幾乎沒有怎麼增長的人—所以,你必須主動投入精力,有策略地發展自己的能力。
一談到自我成長和能力發展,很多人覺得可能要利用額外的時間去學習某些技能,其實根本不需要。曾經有個朋友找我探討職業發展的問題,她說自己並不討厭目前的工作內容,只是期望薪資能夠再高一些,她目前的薪資與期望薪資之間有一萬元的差距。我說:「很好辦呀,妳就想像自己已經拿到了想要的薪資,只不過每個月交給公司一萬元學費,所以,妳現在就要努力把等值的東西學到手,因為學費不能白交。」
這可不是玩笑話,而是非常實用的建議。
關於個人能力,我們必須意識到這樣一個非常重要的趨勢,那就是未來職場會越來越看重軟性技能,因為很多執行類、技術類工作一定會慢慢被人工智慧取代。那麼,哪些技能是無法被機器替代的呢?主要是一些與非線性思考,比如創造力、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與情感相關的能力,比如情緒管理、溝通,領導力以及表達等等。
從這個角度來說,公司本身就是一個最佳的學習和自我訓練場所,因為商業的本質就是解決問題,公司每天都會有很多問題等著被解決,這就是一種訓練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過程。另外,公司裡不可或缺的日常活動就是與人溝通和協作,我們其實可以把每次和老闆、同事溝通,以及每次協作都看成是一次練習自己情緒管理、溝通和表達能力的機會。
如果能嘗試從這個角度看待工作,把工作中遇到的所有困難都看成是學習和成長的機會,那就不會因為得不到滿足感而抱怨工作,接著只要透過主動為自己設定挑戰,就能在工作中獲得足夠的動力因素。
回顧我自己的職場成長歷程,我發現,自己對商業本質、公司管理和營運,以及資本市場的思考和理解都是之前在工作中逐漸積累起來的。
我曾經在幾家規模不同的創業公司工作過,儘管我在公司中只承擔著有限的固定職能,但我卻經常會站在全面的角度去思考公司的商業本質,我會問自己:「我們到底在解決一個什麼樣的問題,我們為使用者和客戶提供的價值是什麼?」我還會觀察公司內部管理和運用遇到的種種問題,然後思考這些問題為什麼產生。此外,我也會閱讀一些商業類的暢銷書來促進自己思考,比如我當時最喜歡的一本書就是黎萬強的《參與感行銷時代》。
雖說我在創業公司幾乎沒有學到什麼成功經驗,然而我卻累積了大量的失敗經驗。後來我才意識到,失敗經驗才是最有價值的,因為它能夠幫助我避免在未來犯下同樣的錯誤。更重要的是,我並不需要為這些失敗付出任何代價。這難道不是最好的商學院嗎?只要能夠轉換一下視角,善於利用現有的機會,我們其實可以在工作中學到很多東西。
除了在工作中訓練那些最重要的軟實力之外,你也可以充分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來提升自己的相關能力。
我自從商學院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起,就一直利用業餘時間做各式各樣的事情:我曾經組建過不同的團隊、創辦過兩個組織,在這個過程中累積了豐富的營運經驗和大量人脈資源,也藉此培養自己的組織能力、社交能力和表達能力。我是最早一批開通公眾號的人,透過長期堅持寫作,我不僅訓練了自己的思考和研究能力,也學會了如何清晰、有邏輯地闡述觀點和想法。
儘管我在業餘折騰的這些副業大多「失敗」了,但我覺得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從中獲得了全方位的自我提升—我把自己訓練成了一個能夠獨當一面的全能型人才,並且累積了讓我足夠脫離企業組織而生存的資本。
等待機遇找上門來
有句話說得很好:「如果你一直專心琢磨『如何才能變得真正優秀』這個問題,別人自然會找上門來。」的確如此。如果你真的懂得如何為自己創造動力因素,並且能夠透過設定訓練任務和目標,不斷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行動力以及與情感相關的能力,那麼你就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越來越多機會開始來找你。」這個時候你就不再處於被別人挑選的被動狀態,而是擁有了主動權和選擇權。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你就能很快找到讓你真正充滿熱情的事業方向,你依然必須透過行動去試錯。說實在的,我並不覺得這個世界上只有一件適合我們做的事情,就像這個世界不存在那個「唯一的人」,你會愛上很多人,這個世界上適合你的人也不只一個,甚至並不少,你最後會和誰在一起取決於你遇到誰。
事業也是如此,你最後會做什麼其實也存在著一定的機遇成分,取決於你遇到怎樣的機會,以及你是否能夠把握住這些機會。事實上,那些找到人生方向,擁有自己熱愛事業的人,並不是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他們都是在有了足夠的經驗和能力累積之後,再加上合適的機遇,才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業。 總之,在找到確定的人生方向之前,努力累積各方面的能力總是沒錯的,畢竟任何職場抱負最終都離不開職場資本的支撐。

(本文摘自Susan Kuang著《斜槓青年【實踐版】:成為內控者,建立幸福人生的正向迴圈》,圓神出版提供)
延伸閱讀
"真正" - Google 新聞
September 15, 2020 at 09:29AM
https://ift.tt/32wl3lu
沒人欠你一份好工作!努力讓自己真正優秀起來 - 工商時報
"真正" - Google 新聞
https://ift.tt/32IyEEB
Shoes Man Tutorial
Pos News Update
Meme Update
Korean Entertainment News
Japan News Update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沒人欠你一份好工作!努力讓自己真正優秀起來 - 工商時報"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