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真相的商人》:「真正的新聞記者」如今成為只有全國性新聞品牌才養得起的人了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文:吉兒・艾布蘭森(Jill Abramson)

曼哈頓中城的口紅大廈(Lipstick Building),因為紅色的外表和管狀的外型而得此名,這裡是最不可能的媒體誕生地,沒有任何媒體公司將總部設在此處。這棟由菲利浦・強森(Philip Johnson)共同設計出的建築,最後一次看到設有糾察的抗議群眾是在十年前的金融危機期間,因為華爾街的騙子柏尼・馬多夫(Bernie Madoff)的辦公室就在這裡。

二○一八年五月這一天,大樓外的街道上擠滿了一群記者、編輯和媒體經營者,他們痛罵另一種騙子。這些人是一群地區性與在地性報紙的代表,他們從丹佛、聖保羅等城市遠道而來,因為他們任職的報社被一家禿鷹基金奧爾登全球資本公司(Alden Global Capital)收購,之後就化為烏有了;這家公司就位在口紅大廈的最頂樓。奧爾登的高階主管在砍掉幾千位新聞記者工作的同時賺進了幾百萬美元,無一人敢下來見見這些憤怒的員工,也不回應他們要求業主停止精簡成本、不要把重要的本地新聞從讀者手中奪走的訴求。

二○一六年時,我為了領取科羅拉多出版協會(Colorado Press Association)頒發的一個獎項,去丹佛待過一陣子。當地媒體老舊破敗的狀態立現,尤其是《丹佛郵報》(Denver Post);這家報社有一百二十五年的歷史,曾經是蘇格登連鎖系列(Singleton chain)旗下的招牌報社,還拿過九項普立茲獎。早在奧爾登資本公司買下報社的五年前,該報的新聞編輯室已經萎縮。我曾經和調查性報導的主編會面,這位二十出頭的年輕女孩壓低了聲音告訴我,即便當地貪腐問題處處可見,但她沒有任何可以交辦報導的員工。

每個人都想盡辦法用更少資源做更多事,這是新的新聞機構業主奉行的名言,這一群新老闆組合多元,有像奧爾登這樣的禿鷹基金,也有當地的大富豪,比方說波士頓的約翰・亨利(John Henry),他誓言要讓在地報社活下去,但施以最嚴苛的管控。在丹佛,就算是最有前途的創新行動,例如專為科羅拉多熱絡的大麻交易打造的網站,都岌岌可危。社論主編寫了削減成本的問題以及對讀者造成的影響,之後就受到查核並被迫離職。其他編輯為了展現團結,也紛紛出走。

留下來的人則怒不可遏;有些人自費來到紐約,要讓全國都關注奧爾登資本公司對於新聞品質造成的傷害。但是,只有幾位記者有空來報導這場抗議行動。與最近調查川普與俄羅斯關聯的發展相比,這根本不是全國性的大新聞。

然而,在地新聞機構大規模消失,只是網路時代其中一種最具毀滅性的發展之一;少數幾家取代報社的在地純網路新創公司,也難以彌補這麼大一片空白。奧爾登全球資本公司從二○○九年開始大買報社,到了此時,報業相關人力已經縮減了百分之三十六。從全美來看,自二○○九到二○一五年,美國報社編輯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Newspaper Editors)發布數據指出,報社的全職工作已經從四萬六千七百份銳減至三萬兩千份,大部分都是因為新的業主要求裁員、自願離職與進行重組。

記者尼克・法拉洛(Nick Ferraro)任職於《聖保羅先鋒報》(St. Paul Pioneer Press),這是奧爾登在明尼蘇達州所擁有的報社,他告訴我他很氣即使在地報社血流成河也喚不起更多關注。他點出:「讀者是蒙受損失的人。」人口稠密的達科他郡是他負責的區域,他進報社時有六名記者報導當地政府、警方和學校董事會的動向。現在新聞的量沒有變化,但負責的記者只剩他一人。美國建國的先賢先烈已經看出,有自由的媒體才能讓有權力的人負起責任,但法拉洛很擔心,在資源極度缺乏的限制下,他根本不可能履行身負的第一憲法修正案責任。

《丹佛郵報》的查克・普朗克特(Chuck Plunkett)在他的告別社論中寫了一段話:「愈來愈多人想要遁入不同的同溫層新聞管道,最後會選哪一個,就看你怕的鬼魅是川普治國還是政治正確菁英主義。在地報社比較像是廣告專刊,填滿了出自其他來源的內容,至於『真正的新聞記者』,如今在認知中成為只有全國性新聞品牌才養得起的人了。」

但是,讀者和最直接觸及他們人生的在地報社之間有特殊的連結,不能期待由全國性的新聞品牌來填補或取代。雖然有比較好的業主扶持,但全國性的報社也遭遇強大壓力,必須做出利潤、和更多讀者互動,而且,就像在地同業一樣,他們也必須用更少的資源做更多事。


哪些是受人信賴的全國性品牌?隨著群眾日漸極端且猜疑心重,如今幾乎難有定論。《紐約時報》看來已經順利渡過困難的轉型,成功從報紙為主的報社走向以數位優先的機構,可以透過包括影片、播客和報導等產品和年輕讀者互動,也納入了各種不同的聲音意見。這家報社爆出了涉及好萊塢和媒體界最重要大人物的性暴力醜聞案,引燃了一場大規模的文化運動。《華盛頓郵報》二○一八年報導了繪聲繪影的阿拉巴馬州共和黨參議員候選人羅伊・摩爾性侵問題,並因此獲得普立茲獎,也揭露了電視主持人查理・羅斯的性騷擾行為,為整場運動更添衝擊力。這些事件都在國際上掀起波瀾。

這兩家報社的「Me Too」調查行動背後也有不小的經濟誘因。兩家報社都設法打動女性,以提高訂閱。《華盛頓郵報》有一套以女性為中心的數位新產品「百合網」(The Lily),推出時的聲明中充滿了艱澀的術語,除了技術專家之外幾乎沒有人能理解:「華盛頓郵報公司今天宣布推出『百合網』,這是一個實驗性、視覺導向的產品,專為千禧世代的女性而設計,大膽針對分散式的平台重新設想華盛頓屢屢獲獎的新聞。『百合網』是華盛頓郵報公司新興新聞產品團隊的心血結晶,將強調平台專屬的敘事,將明智的內容與動人的視覺效果兩相整合,以提供資訊和娛樂。『百合網』將在『媒體網』、臉書和Instagram開跑。」

目前,《紐約時報》內部有各式各樣的委員會,由著重新產品的業務專才和記者聯合領導,推動各個專案以求獲利。事實上,這家報社也運用了某些類似於臉書上引發爭議的數據技巧。報社整理讀者讀到每一篇文章時展現的情緒反應,開始把相關的數據出售給廣告主。廣告業有一份通訊刊物指出,《紐約時報》如今「把這些情緒包裝成資料點,在廣告拍賣系統中出售」。《紐約時報》廣告部門一位員工說,根據這些新的讀者數據,「我們的數據專家打造了一套機器學習演算法,現在,我們看到任何內容,就預測出讀者可能會出現的情緒範疇或類型。如今我們用這來經營廣告業務。」《紐約時報》的發言人否認這套方法和臉書的作法有相似之處,理由是報社和廣告主分享的為「加總後的數據,而且匿名」。

但,此時此刻,有誰有能力或者真的會去抱怨?《紐約時報》提供如吃到飽菜色一般豐富的新聞產品,內容仍持續拓展,訂閱群眾也快速成長。在此同時,創科公司擁有的《紐約日報新聞》卻砍了一半的人力。報業推出的新產品,讓女性新聞記者更有機會成為明星,比方說,以伊斯蘭國為題的播客《哈里發》(The Caliphate),主持人便是一位女性特派記者——表現亮眼的明日之星露可蜜妮・卡莉瑪希(Rukmini Callimachi),她在報導時會運用諸多技巧,例如透過手機上的深層網路(Deep Web)和恐怖主義陰暗世界裡的消息來源聯繫。紐約在地報導是少數版面愈來愈小的領域之一,然而,有一件大致上為人忽略且極具諷刺意味的事件,是《紐約時報》大都會版的主編因為對待女性員工時的言行不當而被迫去職。眼見《紐約日報新聞》日漸疲弱,《紐約時報》的因應之道是聘用新的主編來加強這個版面。

「Me Too」運動也讓Vice媒體的創辦人希恩・史密斯蒙受恥辱,公司內部的性騷擾醜聞已經重創了他的權力和信用。雖然Vice媒體任命新的女性執行長掌舵,但這個品牌仍和史密斯這個人以及他的冒險蠻幹苦苦糾纏。史密斯仍是每週HBO系列節目的招牌主持人;靠著這個節目,讓Vice擁有主流媒體的聲望,增添了不少光彩。HBO的合作關係能維持多久,目前尚不明朗。史密斯並沒有做到自己的大言不慚,他並未改變有線電視新聞頻道的優先地位。雖然夏洛特茲維爾事件的紀錄片締造了突破性的成就,但是Vice既無資源也無專業,無法在最重要的新聞上和其他人競爭;然而,公司仍持續派遣團隊祕密報導全球熱點,打動年輕群眾。

Vice無法大力影響視覺性新聞的風格和內容,福斯、CNN、MSNBC和電視網製播的有線電視新聞節目仍是全國性電視新聞的主流聲音。然而,有線電視每天的選擇都是好辯的專家和黨派色彩濃厚的來賓,這些人在新聞上少有成績,他們也幾乎不對觀眾揭露自身的商業利益。有線電視新聞和《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的記者簽下高達六位數美元的合約,因為他們成為節目裡的理智之聲,有時候甚至能提供真正的資訊,若沒有他們,節目通常只能靠著罵川普活下去。新聞記者和大聲爭辯的黨派人士混在一起,有時候觀眾也無法分辨誰是誰。這也有礙人們對新聞媒體的信任。

至於新總統,他大力加碼,對「假新聞媒體」和他稱為「人民公敵」的新聞記者強力開戰。他特別針對《華盛頓郵報》和報社的新東家,並在白宮和薩斯柏格會面,薩斯柏格當著他的面再說了一次貝佐斯的論點:不斷攻擊新聞記者幾乎必會導致暴力。川普的推文和攻擊,主要用意是為了鼓動他的支持者,完全無助於減少他應得的嚴厲報導。就像前一年一樣,二○一八年春天,這兩家報社都因為報導川普而各自拿下普立茲獎。

白宮持續不斷的轟炸是否傷了媒體?公眾對於媒體的信心早在川普宣誓就職之前就已經開始消蝕,事實上,到二○一八年時還稍有增加。如果以《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大幅成長的數位新訂戶來看,答案是否。但是,兩家報紙的報導和標題調性都明顯變得更尖刻,對抗意味也更濃厚,部分理由是為了打動愈來愈多的反川普讀者。某些讀者(尤其是年長的那一群)相信,歷史悠久的全國性新聞品牌能累積出權威性靠的是客觀公允,如今看來已不復存在。

BuzzFeed擁抱老派小報媒體一決死戰的語調,比別人有過之而無不及。從二○一六年大選之始,這家媒體就完全不想假裝中立,專挑川普的種族歧視和謊言來講。從某些方面來說,班恩・史密斯就是相當於新聞媒體中的小報之王魯波・梅鐸。他是秉持高新聞標準的認真編輯,展現了高情緒張力的內容能讓大家熱烈分享,不管左傾右派都一樣。

二○一八年五月,BuzzFeed勇敢無畏的律師娜碧哈・席伊德和《紐約時報》的巴奎同台,參加在皮耶飯店宴會廳舉行的正式宴會,一起接受新聞自由記者委員會的表揚。她對出席的顯貴要人(其中包括ABC《今夜世界新聞》〔World News Tonight〕的主播兼執行總編大衛・謬爾〔David Muir〕和薩斯柏格)說:「我全力奮鬥,確保所有選擇無論大小都不會被不必要的恐懼所害。我努力,讓記者可以做好報導,包括挑戰當權者的報導,無論那有多讓人不安或不便。」六月初,她在一場由俄羅斯寡頭政治人物對BuzzFeed提出的訴訟上贏得重要勝利。

在當天晚上的皮耶飯店,薩斯柏格比任何人都清楚,這份站出來面對高壓強權、保住媒體自由的工作,要付出多高的代價,又能得到什麼收穫。雖然從未得到該有的肯定,但他努力保住了由仍可稱為全世界最佳新聞機構做出來的優質新聞。在經濟最困頓的時期,他還是把燈點亮了。即便十年來的數位干擾基本上打亂了《紐約時報》的所有核心運作,甚至也擾動了其新聞標準,但這家報社仍是真相的指路明燈、強力捍衛事實的保護人。在這個世界裡,主導新聞環境的是臉書,這個社交平台逃避責任,不去確保平台上只能出現公平真實素材的標準,《紐約時報》和薩斯柏格傳承下來的一切有多重要,不言而喻。


若以公眾的信任度為標準,臉書可以說來到了危險的臨界點。當口紅大廈旁的記者拿著擴音器大罵裁員、而重要人物穿西裝打領帶參加頒獎晚宴以彰顯新聞自由時,凱貝兒・布朗(Campbell Brown)成為關注的焦點,她試著向大眾保證臉書正在改頭換面。

布朗過去是NBC新聞主播,後來成為倡導特許學校的運動人士,二○一七年時受聘於臉書,成為其新聞合作關係的對外人物;這是一份很難做的工作,因為這家公司正面臨多項醜聞。其一,有很多俄羅斯網站入侵幾百萬讀者的動態消息,接下來是大量、未經授權分享個人資訊的醜聞,最嚴重的是《紐約時報》的調查所揭露的消息,指臉書早就知道俄羅斯入侵,但是什麼也沒做,還私下聘用一家共和黨的公司去攻擊批評者。祖克伯否認部分指控,但是公眾怒氣高漲。臉書股價大跌。各新聞機構也更高聲批評該公司奪走了他們的廣告營收。然而,臉書的群眾太龐大,根本沒辦法說不。

布朗急切地嘗試重塑和新聞供應者之間的關係,同時要說服大眾臉書正在從事新行動,青睞受人信任的新聞來源多於騙點閱和煽動性的內容。她經常在翠貝卡區的自家公寓裡舉辦聯誼會,邀請臉書高階主管和新聞界人士共聚。最近她在大力宣傳臉書的「Watch」服務功能,大手筆提供九千萬美元給發行機構製作原創新聞節目。祖克伯總結,認為影片和影片廣告是決定臉書未來的關鍵,很擔心會落後Netflix與其他串流服務。他急需影片內容,包括新聞。CNN的安德森・古柏和其他人很快就加入了。

「我的角色,不是在發行機構認為這並非觸及群眾的正確管道時還遊說他們加入臉書,這一點我要說清楚講明白。」布朗在某次的聚會上這麼說,「對於已經在臉書上而且看到臉書傳播潛力的人,我希望幫助他們賺錢。我想要幫助他們找到有用的商業模式,讓他們能繼續去做最擅長的事,那就是新聞。」當然,在此同時,臉書和Google繼續拿走大部分的數位廣告營收。

雖然裴瑞帝公開批評大型社交平台,並試著降低自家公司對這類平台的依賴性,然而,BuzzFeed不出所料,立即響應。這家公司應該無法真正離開,這也是多數新聞供應商面對的兩難。

少有跡象顯示祖克伯公開擁護優質新聞會對一般人的品味造成任何影響。該公司發布一份一般人互動性最高的新聞來源清單時,本書提到的四家新聞機構都未擠進排行榜前端?。臉書是一家熱愛指標的公司,用按讚數、留言、回應和分享來衡量新聞機構,二○一八年排第一的是福斯新聞頻道,互動數超過三千萬人次。倫敦的《每日郵報》(Daily Mail)從第七名躍升至第四名,專攻保守派新聞的「每日連線網」(Daily Wire)爬到第八位,有一千四百萬人次的互動數。


形勢如此險峻,新聞業者沒有人能確定自己能站穩腳跟。在所有曾經面對過數位革命吹皺一池春水的業界高階人士當中,薩斯柏格是最接近順利抵達彼岸的人。雖然《華盛頓郵報》的回歸過程也讓人佩服,但《紐約時報》已經自成一格,幾十年來,證明了薩斯柏格是一個值得敬佩且穩定的家族,另一邊的貝佐斯則是新聞界的新手。

因此,在六月初一個宜人的傍晚,我對這個開除我的人放下揮之不去的怨懟,去現代美術館(Museum of Modern Art)隔壁的現代餐廳(Modern)參加他的退休送別會。

薩斯柏格希望他擔任發行人期間的六位執行總編都能到齊。最近中風的萊利維爾德,在妻子的陪伴之下過來。麥斯・法蘭克爾(Max Frankel)和豪爾・萊恩斯也來了。但比爾・凱勒去了俄羅斯,因此,我們和薩斯柏格的大合照中就少了這個在報社財務最困頓(其中還包括數位革命干擾最鉅的那幾年)時領導新聞編輯室的人。

支持者中包括紐約的參議員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知名作家兼主編蒂娜・布朗、媒體大亨貝瑞・的勒(Barry Diller),以及《紐約時報》過去的員工,如現任《紐約》雜誌總編亞當・默斯(Adam Moss)。至於見證《紐約時報》歷史的人物,則有負責五角大廈案的公司內部律師詹姆士・顧戴爾(James Goodale)到場。輪到薩斯柏格演講時,他在這個場合上沒有大談新聞的現狀或《紐約時報》和現任總統之間的戰爭,反而強調他從這份工作當中得到的樂趣,還強調因為他仍是董事長,現在也沒辦法隨心所欲到處跑。最後他感謝奧克茲——薩斯柏格的家族成員,並開玩笑說他的外曾祖父阿道夫・奧克茲一八九六年買下幾乎破產的報社時,他們就已經擔起拯救「疲弱不振的《紐約時報》」的使命了。

巴奎的演說很激勵人心,又把話題繞回到《紐約時報》在金融危機期間的慘況,薩斯柏格又是如何拯救了報社。他幾乎透露了一個天大的祕密:《紐約時報》裡只有少數人知道,薩斯柏格曾經請華倫・巴菲特為報社紓困,之後才向卡洛斯・史林貸了一筆錢、替報社找到重要的生機。

專門替《浮華世界》雜誌報導宴會派對的記者喬・龐波(Joe Pompeo)問薩斯柏格那位潛在投資者是誰,薩斯柏格轉向小薩斯柏格問道:「我能告訴他嗎?」小薩斯柏格說不。龐波幾天後問我這個問題,我才告訴他這個我早就知道、但在巴奎隱隱約約透露實情前完全封口不提的祕密。

新任的發行人小薩斯柏格,看來擔任這個職務仍有點彆扭。他說了一些父親的小故事,但是他講的內容基本沒有放在攪動新聞專業的幾項重大情勢發展上。他剛剛成為新手爸爸,覺得很緊張,睡眠也不足。他們的女兒薇拉(Willa)也會像她的長輩一樣,接受大量的新聞薰陶,但報紙很可能比她短命。然而,不管用什麼形式傳達,新聞人仍會是她的國家裡社會與智慧脈絡中必要又重要的部分。雖然這家報社不曾有過女性發行人,這一行也還是男性的天下,但這第六代的薩斯柏格家族成員仍會以必要的價值觀養成,成為事實的守門人與販賣者。

相關書摘 ►《真相的商人》:貝佐斯讓《華盛頓郵報》知道,這些科技專家和「寫文章的人」一樣重要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真相的商人:網路崛起、資訊爆炸、獲利崩跌,新聞媒體產業將何去何從?》,聯經出版

作者:吉兒・艾布蘭森(Jill Abramson)
譯者:吳書榆

當新聞報導的公正性與準確性,被按讚數、推文與分享次數取代
我們對新聞還能抱持怎樣的期待?

  • 前《紐約時報》總編輯現身說法,四大媒體產業秘辛全揭露
  • 在網路普及、資訊爆炸的時代,新聞產業將往何處尋找全新藍海?

【看看你的個人特質最接近哪個新聞媒體?】

1. 你搭火車抵達一個陌生城市,正在車站搞不清楚方向時,你將會:
(A)試著尋找指示牌,或是詢問站務人員 (請至第2.題)
(B)立刻拿起手機查詢Google地圖 (請至第3.題)

2. 當你搭上了前往景點的公車,此時你會:
(A)用手機查詢景點附近的餐廳,還有網路的食記 (請至第3.題)
(B)跟旁邊的乘客聊天,分享彼此的目的地 (請至第4.題)

3. 終於到了景點,壯麗的風景美不勝收,此時你會:
(A)先拍照,並在臉書打卡,發IG限時動態 (你屬於:BuzzFeed)
(B)先看好風景區的平面圖,找出最佳的遊覽路線 (你屬於:《華盛頓郵報》)

4. 旅程平安賦歸,你想記錄下這次愉快的經驗,你會選擇:
(A)不特別記錄,之後看臉書或IG上的回顧就好 (你屬於:Vice媒體)
(B)用筆寫下,記在有點老舊但仍耐用的筆記本上 (你屬於:《紐約時報》)

  • 《紐約時報》

你有點老派風格,喜愛傳統與穩定,堅持自己的風格與品味。《紐約時報》創立於1851年,是獲得最多普立茲獎的報社,專業的新聞品質一直是美國知識菁英的首選。《紐約時報》樹立古典新聞的典範,堅守新聞報導與業務廣告之間的獨立性,更努力推出令人驚豔的數位新聞。即使如此,報紙的銷量人不斷下滑,新聞與廣告間的防火牆已逐漸傾頹。

你追求流行、永遠走在趨勢前頭,重視同儕意見、喜愛分享。BuzzFeed早期靠著許多「騙點閱」的標題,吸引文章瘋傳、創造大量流量而崛起,更發明讓人難以分辨是原創內容還是廣告的新形態「原生廣告」,引起許多爭議,但也讓其他媒體爭相模仿。臉書流行後,BuzzFeed將重心放在其上,近年因臉書演算法調整,流量下滑、獲利減少,內容不得不開始往調查性報導的方向調整。

  • 《華盛頓郵報》

你擁有滿腔熱血,看不慣社會中許多不公義的事情,希望打破權貴的高牆。《華盛頓郵報》創立於1877年,同樣是聲譽卓著的報社,以揭露美國總統尼克森的「水門案」名噪一時。2013年,Amazon公司的貝佐斯買下《華盛頓郵報》,成為《華盛頓郵報》的新主人,正式宣告迎接網路時代,但外界也憂心報導的公正性與中立性是否會受到網路的侵蝕。

  • Vice媒體

你特立獨行、與眾不同,討厭傳統的社會規範,勇於突破框架。Vice雜誌以前衛的獨立藝術、地下文化為內容主軸,吸引大量的年輕人,使其在眾多老牌雜誌中能脫穎而出。顛覆性的內容雖然引起熱議,但也常讓廣告商卻步。近年則往個人經驗為主的採訪式報導來調整,並開始關注社會性議題。

數位化衝擊
Google、臉書、IG、YouTube出現,資訊的提供方式更多元化、數量也爆炸性的成長,人們不再依靠新聞作為資訊的來源;加上假新聞充斥,操控新聞的傳言不斷,在外在威脅與內在劣勢的包圍下,新聞產業陷入衰退的深谷,亟欲找出重振之道。

四大媒體公司
作者以傳統的《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兩大報社,以及BuzzFeed網站和從雜誌起家的Vice媒體集團等,兩新兩舊的四家美國媒體公司為主軸,深入訪談領導者、記者、編輯、技術人員等相關人士,從公司發展歷史開始娓娓道來大眾傳播產業的榮耀與難題,以及產業未來的選擇與命運。

新聞產業的未來
未來的新聞產業,將是在新聞獨立/尋找財源、節省成本/投入資源、提供資訊/娛樂大眾、追求流量/追求品質之間找尋平衡點。新聞產業不會消失,但一定會改頭換面。

本書特色

  • 作者長期在新聞產業耕耘,提供最炙手可熱的親身經驗,以及第一線新聞從業人員的精采故事。
  • 全書文字犀利、機鋒處處,除詳實記錄外,也針砭時事、產業利弊,並坦白個人在新聞業奮鬥多年的心路歷程。
  • 人手一機的時代,你從何處吸收資訊?當資訊量超過負荷,你如何做選擇?當假新聞充斥氾濫,你如何判斷事實真偽?
  • 翻開本書,提供一個思考的契機,靜下來好好地想想:我,需要看到什麼資訊?我,想要看到什麼樣的內容?
getImage
Photo Credit: 聯經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


「吃的魚自己養」時代來臨

隨著漁船機械化、大型化,漁撈輔助器具的發展提升捕撈的效率,造成目前全球多數海洋魚類資源回復力趕不上捕撈的速度,因此發展養殖漁業來提供人類充足的優質動物性蛋白質,減緩對海洋漁業的依賴。

隨著年輕世代逐漸成為水產品採買的消費市場主力,由於生活作息、購物習慣等隨著手機普及而日趨網路資訊科技化,加上現代連鎖超市、量販店與網路購物商城已然成為主要購物場域。使養殖漁業與野撈漁業相比更具「產品規格化」以利快速包裝、配送及銷售定價等特質,在現代海鮮消費市場具備相對突出的優勢;此外,養殖水產品物種類別可預期、供貨產期可預期,產品規格可因應廠商需求而調節,更有利於融入加工包裝自動化及 AI 倉儲管理的發展潮流。

另外,隨著國民的食品安全意識大幅提升,消費者對餐桌上的食物履歷要求也越來越高,養殖漁業由於從放苗的品種及水質環境皆可人為控管,因此更容易提供產銷履歷每一環節所需的安心資訊,更可透過養殖管理技術提升,達成安心水產的業界更高標準。

面對「吃的魚自己養」時代來臨,養殖漁業是未來重要趨勢,漁業署近年積極規劃投入興整建各項養殖公共建設,從改善養殖生產環境開始,進而提升養殖水產品的質與量,讓愛吃魚的臺灣人買得便利,也吃得安心。

振興養殖漁業首要目標,完善的基礎設施

210408_農委會第二篇圖解彩稿
Photo Credit: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

早期蓬勃發展的養殖漁業,為臺灣賺取大量外匯,先天上擁有細膩的產業分工及養殖技術,孕育出「養殖王國」的美名。近年來,面對氣候衝擊、國際競爭力影響逐漸凸顯養殖產業轉型的重要性。

臺灣現有養殖業者多分布於西部沿海地區,因過往土地未將農業水路列入考慮,因此現今無系統性的供水設施,藉由投入完善的供水設施,可提供魚類生物可適合生存的環境,也能保障上下游魚塭皆可使用乾淨的水源。

養殖生產區
Photo Credit: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

漁業署更是積極從魚塭聚落的整合著手。新北市貢寮區的九孔養殖達人李勝興對政府進行魚塭聚落整合的政策表達支持,他提到 :「集中魚塭聚落的整合,可有助於想要進入漁業養殖的人找到養殖的地點,對於青年返鄉將產生吸引力。而魚塭聚落的整合也會有助於養殖朝向規模化生產,強化穩定供貨能力,提升產品議價空間。」整合魚塭不僅能妥善分配水土資源,更利於產業發展。

除此之外,在營造養殖環境優化上,也增設淡海水的供給設施,提供漁民穩定、充足的水源,提高生產效能外,也可降低私設管線、減緩地層下陷問題。

更透過強化排水及道路系統,增進面對災害的因應及調適,並有效降低漁獲運輸及魚塭管理成本,提升產業發展。

完善養殖生產區進排水路工程
Photo Credit: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

永續與數位並進,創造養殖新氣象

漁業署自 2004 年起開始規劃並推動永安養殖漁業生產區 LNG 冷排水共同水工程計畫等,增加魚塭硬體設施,未來更會搭上數位化的潮流,建置大數據雲端資料庫、運用 IoT 物聯網及管理系統等科技管理機制,引領生產區升級。漁業署更將海洋生態環境列入考量,希望藉由輔導漁民改選用改良性浮具,在養殖業發展之餘,落實養殖廢棄物源頭管理降低廢棄物數量,達成真正的經濟與環境並進的永續產業。

養殖漁業背負著未來海鮮市場的主要供應者,產業升級與強化刻不容緩。漁業署從基礎建設著手,改善生產環境,提升產業永續能量,並結合冷鏈建置,讓養殖業具有高度的市場潛力外,也能保障漁民生活。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廣告]


Let's block ads! (Why?)



"真正" - Google 新聞
April 21, 2021 at 07:00PM
https://ift.tt/3gr2nuu

《真相的商人》:「真正的新聞記者」如今成為只有全國性新聞品牌才養得起的人了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真正" - Google 新聞
https://ift.tt/32IyEEB
Shoes Man Tutorial
Pos News Update
Meme Update
Korean Entertainment News
Japan News Update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真相的商人》:「真正的新聞記者」如今成為只有全國性新聞品牌才養得起的人了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Post a Comment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