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灣最認真看待「鬼月」的,絕對是管北台灣海峽門戶的基隆了。「雞籠中元祭」最早的緣由,是166年前的一場漳泉械鬥,漳州、泉州人爭地而戰,死傷無數,為了悼念在這塊土地離世的孤苦亡魂,也為了族群和諧,每年7月,基隆必定展開盛大的中元相關祭典,古老而完整的科儀,也在這個月能夠最完整見證。
讀以下中元祭文章前,有幾個關於這場祭典的小知識可以速讀:
- 「雞籠中元祭」是目前台灣保存最完整道教法事科儀的祭典。
- 每年負責的「主要普度者」是基隆各姓氏宗親會自己拿錢出來,不接受國家任何補助。
- 基隆有15個宗親會,其中有個由人口不多的姓氏結合的「聯姓會」,裡頭還有12個姓氏。每年照著順序輪流主辦,為了宗親會的面子,辦得美且完整,是最必要的工作。
- 由以上可以得知,中元祭在基隆一點也不陰森,就是一場極為華美的嘉年華盛會。
2020年的「雞籠中元祭」,因疫情影響而縮小規模,雖然如此,今年輪到的主普白姓與童姓,仍保留完整的科儀,一切返回最古樸的中元節姿態。
農曆七月初一:開龕門(開鬼門)
民國109年陽曆8月19日,是農曆七月初一,也是俗語說的「鬼門開」。下午2點整,傳統中說的陰陽交替之際,也是好兄弟開始起身活動的時刻。基隆專奉好兄弟的老大公廟舉行開龕門儀式,今年開龕門者為94歲童姓宗親會主委童永。
老大公廟專委王朝風將百年鎖盒遞給市長林右昌再交給童永,他取出鑰匙,白、童二姓的理事長陪同旁側,於傳承百年的開龕門古名冊中,以自來水毛筆簽下姓名,大夥雖然一邊要他別急啊,慢慢寫,他仍瀟灑不停頓地落筆,童永二字蒼勁有力。
下午2點時辰到,童永與市長林右昌等人進入老大公廟主牌位側旁,以鑰匙打開「龕門」上的老鎖,門開了,探頭一看,門裡一片黑,什麼也看不清楚。靠近了仔細一瞧,真正「雞籠中元祭」原來來源於此啊!160多年前泉漳械鬥,在基隆死傷108人,為祭祀過世民眾,因此才有了如今的每年舉辦的中元祭。幾字三言兩語寫過,承載的卻是上百年的傳承與心意。
老大公廟雖是陰廟,今日卻因鬼門開而人聲嘲雜。中元時節整廟掛滿上千紅色燈籠,這些燈籠將點亮整整一個月,並於關龕門才銷毀。
農曆7月11日:豎燈篙
豎燈篙是豎立於壇場附近,用來昭告教典的開始和結束,並且邀請神明與陸地好兄弟光臨之象徵。通常燈篙使用的竹子都選高大,並且尾部朝太陽升起之東方之竹。最主要的有天篙與地篙。天篙對陽界諸神,地篙則是對好兄弟。
農曆7月12日:開燈放彩
基隆的主普壇為普度而建,每年僅有中元時節使用。主普壇燈一開,表示接下來的幾天將日日有重要科儀,也將進入整個中元最重要的部份。主普壇的造型是個「富」字。過去因普度年年搭建,後因形式造型固定,於是選址在基隆中正公園山頭。點燈由每年主普主導,邀請地方首長參與,今年罕見請到副總統賴清德參與。
晚間儀式簡單不冗長,道士與宗親會淨壇儀式之後,主普壇的「開燈放彩」先有光雕秀,接著是近5分鐘的煙火,從主普壇點起的的煙火劃亮夜空,灑落基隆市區。
農曆7月13日:迎斗燈
中元的氣息在基隆的街巷開始很濃,這日的重點是「迎斗燈」,引領斗燈的陣頭兩派,以廟口旁邊的「旭川河」為界,繞行基隆進行一場樂器比拼。
比拼當然也有緣由,早年漳泉因區域而鬥,就是以旭川河為界,各自為陣。中元祭拜的是這場鬥爭而離世的孤魂,他們現在不打架了,河一端的奠濟宮、覺修宮請來「得意堂」,另一側的慶安宮、城隍廟則是「聚樂社」。兩大派今日繞行基隆,得意堂先走,聚樂跟隨其後;繞行至旭川河另一側時,得意堂停下,聚樂社老大拱手微笑通過,這拱手的一刻,就是象徵如今基隆群組融合,「現在不打了,大家都是好朋友。」得意堂的老大,82歲的張文雄笑嘻嘻的說。
斗燈車隊在下午4點抵達慶安宮,15座極為華麗的斗燈是各宗親最重要的資產。斗燈皆由優秀技師雕琢,按照比例並分為天、地、人三個部份組合,斗燈極為厚重,入廟時得用手搬運。
斗燈點燈後,燈不滅代表子孫生生不息。斗燈裡頭的物品都代表生命的有趣意義,並且保護宗親的每個人平安健康。剪刀剪去厄運、秤是權衡輕重、尺知其長短、鏡則為光彩明亮,白米指五穀豐收。下方白米、上層辟邪器具。最有趣的是後方還有一支彎彎曲曲的漂流木,代表我們的祖先是是多麼不容易的漂流過海,才抵達台灣。
"真正" - Google 新聞
September 04, 2020 at 08:11PM
https://ift.tt/2Z59HCw
【雞籠中元祭全紀錄(上)】真正的台版嘉年華 七日必看重點 - 鏡週刊
"真正" - Google 新聞
https://ift.tt/32IyEEB
Shoes Man Tutorial
Pos News Update
Meme Update
Korean Entertainment News
Japan News Update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雞籠中元祭全紀錄(上)】真正的台版嘉年華 七日必看重點 - 鏡週刊"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