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真正起飛還是泡沫?台灣「Podcast 元年」的 8 個觀察 - INSIDE

本篇原文刊登作者部落格,INSIDE 獲授權轉載。作者:吳學展,1990 世代,政治工作者,骨子裡還是理工科,覺得科技新聞才是真的新聞。

2020 年堪稱台灣的「podcast 元年」。對於一個突然「爆發」、獲得大量關注的「新媒體」,除了大家好奇的「為何突然爆發」、「這是真正的起飛或只是泡沫」,本文試著整理 8 個值得觀察的面向:

  1. 最重要的問題:影響力
  2. 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商業模式
  3. 聽眾:「聽 podcast」是數位能力門檻很高的行為
  4. 節目類型
  5. 「大一統平台」的重要性
  6. 平台的 PGC v.s. UGC 路線選擇
  7. 比「PGC v.s. UGC」更廣的思考:聲音生態系
  8. 從政治輿論的角度看台灣 podcast 發展

感謝《思想坦克》主編蔡其達邀稿,但原文〈台灣「podcast元年」的 6 個觀察〉有字數限制,只留下較基本的結構,故將較完整的內容放在自己的 blog 上。本文長達 7500 字。

  • 一、最重要的問題:影響力

podcast 作為一種媒體產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影響力與商業模式。 

針對影響力,目前被稱為台灣 podcast 「三本柱」的三個節目《股癌》、《百靈果》、《台灣通勤第一品牌》,在過去 2 到 3 個月長期盤據 Apple Podcasts 的前三名,名次時有互換。

根據《台通》在媒體上公布的數字,其訂閱數約 10 萬。這是第一個觀察指標。由《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楊貴智主持、近期穩定在大約 10-15 名的《法客電台》,其平均單集播放次數約 2 萬。前兩週衝上第一名的 podcast 新血《報導者》,今天(8/31)則已經掉出前十名。

p1
台灣 podcast 「三本柱」

由於 podcast 目前仍未有「大一統」的平台,且上傳端(host)與收聽端(feed)未被整合,這樣破碎的技術生態系,導致一般人(包括廣告主)無法像觀察 YouTuber 那樣,直接看到每一位創作者的訂閱數和各單集的播放次數。 

此處提出第二個觀察指標,是 Apple Podcasts 上的「評分數」,這是大眾唯一可見的「數字」。以非常不嚴謹的兩個前提,(1) 目前 podcast 聽眾的「鐵粉率」高,(2) 結合前述的訂閱數計算比例:

《台通》訂閱 10 萬,因鐵粉率高,推測單次播放次數亦大約 10 萬,其評分則數約 5000 筆;《法客電台》播放次數約 2 萬、評分約 2000 筆。
可以很粗略的推估,節目的單集播放次數約為 Apple Podcasts 評分數的 10-20 倍。

但必須強調,由於曾經公開訂閱數與平均單集收聽次數的節目極少,上述估出「10-20倍」的誤差範圍也非常大,且當紅節目與小眾節目也可能有差異,因此這個推估方式僅供參考。 

  • 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商業模式

第二個核心問題,則是牽涉一個產業是可長可久或僅是曇花一現的商業模式。 

目前台灣 podcast 節目最主要的營收來源,就是業配。

根據公開資訊,《股癌》業配收入約為一個月 80 萬元,但也有不少市場傳言表示,「《股癌》一集片頭廣告就 20 萬元了。」(但後者未被公開證實過。)

p2
眠豆腐是非常積極在 podcast 節目做業配的廠商,也是 WB Liao 的產地

若結合前述的訂閱數一起看,可看見「熱錢」正湧入這個產業。如果「三本柱」的訂閱數皆大約 10 萬的話,與相同訂閱數字的 YouTuber 比較,前者的業配行情明顯高於後者,這是熱錢湧入的一個重要指標。

同樣再與 YouTuber 產業比較,YouTuber 另一項收入來源是來自 YouTube 的平台廣告分潤。這同樣牽涉到目前 podcast 生態系破碎的問題,這在台灣與其他國家皆然。這個問題在後面的「大一統平台」一起解釋。

關於業配價碼,這也是一個促成台灣 podcast 在過去這半年快速成長的因素之一,這個論點來自《台通》的主持人李毅誠。他說,《股癌》的主持人謝孟恭前期在節目上的「報業配績效」,告訴聽眾「業配漲了20倍」,並且分享業配項目的帶貨成效。這個行為可能也推了躍躍欲試的創作者們一大把,至少李毅誠本人是這樣承認。

  • 三、聽眾:「聽 podcast」是數位能力門檻很高的行為

最近 SoundOn 公布了第一份台灣本土的 podcast 產業調查報告,內容指出,台灣的  podcast 聽眾,42 歲以下佔了高達 96%。 

我針對這個現象的推論是:開始接觸 podcast 是一項數位能力門檻很高的行為。

podcast 在台灣作為一種新興產業,需要主動性高的使用者。

較容易學習新科技產品的,多數是年輕族群。如何操作新的 app,去哪裡找到新的節目,並且將收聽行為嵌入到自己原本的日常生活的通勤途中,每一個步驟都是門檻。只要有一個門檻讓使用者覺得太麻煩,這個人就不會成為 podcast 聽眾。

其中一個較明顯的角度是科技硬體,這是《法律白話文運動》社群總編劉珞亦 Roy(aka 憲法補教名師陸伯言)提出的「藍牙耳機」理論。Apple 的 AirPods 二代是在 2019 年 3 月推出。就我自己在生活的觀察,也的確是在去年開始有大量的人開始用藍牙耳機。

當一個產品出到第二代,就是告訴消費者這個產品已經更成熟,因此就更多人開始使用藍牙耳機。「無線」相較於「有線」,就像是衛生棉的廣告文案一樣「沒有存在感」,因此使用耳機的時間與範圍變多,其中就包括了 Podcast。

從數位落差的觀點,無論是年齡、世代甚至城鄉的差異,如果我們同意目前台灣 podcast 尚在起飛期,那麼接下來,以符合不同使用者原本生活的情境和內容類型去推廣,就是必要的。就像過去也是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讓《綜藝大熱門》和《天王豬哥秀》等電視台製作的節目,以 YouTube 內容的形式,出現在計程車駕駛座和小吃攤櫃檯的平板電腦螢幕上。

  • 四、節目類型

從創作端來看,台灣仍有許多節目類型與主題有待開發。

「三本柱」的節目類型,都偏向「時事解釋」:《股癌》解釋經濟類新聞,《百靈果》以國際新聞為主,《台通》則是更廣義的社會文化評論。其他也有較為分眾化的節目,例如以法律、心理學、性知識、科技、商業、行銷、自我成長、日常生活……等等為主題的觀點、知識與 know-how 分享。這個月加入戰局的《報導者》,則是終於讓「正規」的新聞 podcast 節目被更多人看見。還有不少「英文教學」的節目,則是台灣國、高中教育的附加產物。

還有哪些「節目類型」的空缺有待填補?以下舉兩個例子。

從狹義政治的角度看,現在傳統的廣播節目雖已逐漸式微,但像是資深媒體人周玉蔻每天上午的《蔻蔻早餐》仍是許多「圈內人」必聽、而且能夠引導當日新聞議題走向的節目。例如最近「彰化逆時中」的事件,衛福部長陳時中除了在疫情指揮中心的記者會上解釋,也特別親上《蔻蔻早餐》向大眾說明原委。那未來,是否可能出現 podcast 版的《蔻蔻早餐》? 甚至是專業從事匿名放話的政壇《Gossip Girl》?

與傳統廣播類比,許多人會想到幾十年前台灣流行的「廣播劇」。但「廣播劇」又大約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第三人稱的「說書」,也就是「講故事」,例如早期的《白賊七》或是由兩個法律人主持的《法欄刻利》;另一種則真的是「戲劇表演」,例如由「五層樓」製作的、劇情背景設定較為現代的《莫比烏斯》。這兩種都是目前較少的節目類型。

p7_(1)
Podcast 節目《法蘭刻利》

但是,基於 podcast 聲音媒介的線性特質,以及目前多數節目時間長度動輒 40、50 分鐘起跳,甚至超過 1 小時,導致新節目的發掘、淘金與汰選是非常花時間的。因此這個過程可能會比影視媒介來得較長。

聲音媒介的瀏覽、節錄和分享的技術性困難,其實正是《台通》頭號粉絲 WB Liao 誕生的原因。WB Liao 把每一集的內容按照段落紀錄,當其他《台通》粉絲想問「提到 XXX 話題的是哪一集?」,WB Liao 就能像 chatbot 一樣立刻給出答案。就連主持人逞誠自己都要向 WB Liao 詢問這樣的問題。

p12
《台通》頭號粉絲 WB Liao 與李毅誠的對話截圖 圖源:WB Liao

此外,再次與網路影音產業的發展作對照。2013 年於 Netflix 上線的《紙牌屋》,帶起的不只是 Netflix 這家公司,更是整個「影音串流」模式的發展。這是一部成功作品的潛在能量。

無獨有偶,美國在 2015 年曾迎來一次 podcast 的爆發,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一檔名為《Serial》的犯罪廣播劇。那麼,在台灣,何時能夠迎來類似《紙牌屋》和《Serial》的作品,並帶入大量新的 podcast 聽眾呢?

不過,如果細究數字,當時《Serial》爆紅的單集播放次數是 220 萬、美國人口 3.2 億,《台通》的訂閱數(播放次數)是 10 萬、台灣人口是 0.2 億。兩國人口數相差 10.6 倍,《台通》的影響力按比例換算過去是 160 萬,在數量級上,《台通》(三本柱)或許已經可以與美國當年的《Serial》比擬了。

  • 五、「大一統平台」的重要性

第一段提及,目前 podcast 技術生態的破碎性,影響了這個產業的市場透明度與未來發展,因此可見「大一統平台」(如 YouTube)的重要性。如果真有能「整合」市場,並且釋出足夠的數據的「大平台」,對整體產業絕對是正向。

目前國外國內聽眾的收聽端 app 市佔率,大約皆為 Apple Podcasts 與 Spotfiy 兩者加起來佔 8 到 9 成。Apple 長年「放生」podcast,Spotfiy 則是近兩年才進入此市場,收購 Anchor 等企業。在這樣(沒用的)外敵環伺的條件下,本土 podcast 平台《SoundOn》是在 2019 年 3 月左右開始營運,並在 2019 年夏秋之際加入戰局,這也是台灣 podcast 快速成長的原因之一。

有新興平台企圖同時提供 host 和 feed 服務,整合台灣的 podcast 市場,對創作者與聽眾都會是好事。此外,本土音樂串流平台龍頭 KKBOX 也在兩週前上線了 podcast 收聽端的服務。

更進一步說,當平台「統一」後,不只市場數據可以更透明(例如 YouTube 的訂閱數、播放次數、按讚與倒讚數、留言數),連廣告機制也得以成型,創作者便有機會在「業配」以外,得到像是 YouTube 模式的「平台廣告分潤」,廣告主也能有功能更完整的廣告投放工具。

但在目前收聽端的市佔率,仍以 Apple Podcasts 與 Spotify 兩者為主的前提下,短期較難期待本土平台一統天下。

若要積極解決這個「市場資訊不透明」的問題,可能要由排名較前的創作者們發起合作,公布自家節目數據(收聽次數、業配行情等等)。市場如果更加透明,對於許多在觀望的創作者和廣告主,才更有評估依據。

  • 六、平台的 PGC v.s. UGC 路線選擇

同樣根據 SoundOn 近期發布的那份報告,到目前為止台灣本土的 podcast 節目已經超過 1000 個。但根據內容產業的的經驗,以及前述已公開的訂閱數、單集播放次數、評分數等節目資料,「80/20 法則」在 podcast 產業確實存在,亦即大型的專業製作類型節目吃掉了多數聽眾人數(與收聽時間)。

再次拿 YouTube 的發展做比較。YouTube 其實早在 2005 年就成立(創辦人之一是在美國出生的台裔美國人),早期許多人使用 YouTube 的習慣,是當作「影片專用的免費雲端硬碟」,或是家庭上傳生活與出遊紀錄的平台。這也符合目前 podcast 節目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現象,因為製作門檻相較影片低,所以數量激增、但品質不一,也像當年文字部落格早期的發展一樣。這是使用者內容(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的發展。

相對的,現在台灣看到的「YouTuber專業化」的 PGC (Profe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產業型態,則是在近五年才逐漸成型的(暫且不論骨灰級的蔡阿嘎)。這個發展歷程的其中一個關鍵因素,便是 YouTube 公司開始在台灣舉辦「YouTube 大使」活動,更積極主動於當地培育創作者。而這正是 SoundOn 從服務上線之前,就開始做的事情。

然而,YouTube 這兩段歷程的對照,就牽涉到一個重要問題:

前面提到台灣本土節目已經超過 1000 個,但 80/20 法則讓數量眾多的小節目無法出頭,而 SoundOn 目前的策略也是走向 PGC。
但是,若要讓一個媒介真正的「普及化」,就如同數位時代文字媒介的演化,雖然三十年前就有人預言網路將讓「每個人都能平等說話」,但這件事情真的被實現,也是等到 Facebook 時代,才讓大量的 UGC 成為可能。

UGC 這條路,則是台灣的另一家本土平台 Firstory 在嘗試的。雖然 Firstory 也持續企劃偏向 PGC 的節目,但從其 App 的設計來看,仍然保留了類似「聲音版的 PTT/Dcard」的區塊,讓一般使用者針對某個主題留下一段簡短的聲音訊息,例如「社會有什麼潛規則讓你不開心」、「交友軟體什麼點讓你不想使用」。

目前 PGC 與 UGC 這兩個方向都有人在嘗試,也有單一企業就同時在走兩條路,但從其他媒介的經驗,可能終究要面臨抉擇。因為這不只涉及功能介面、內容風格等等,還牽涉到整體產品的商業策略。就像是 YouTube 想跨足「原創影視節目」領域、推出 YouTube Originals 的過程,卻一路從 YouTube Red、調整成 YouTube Premium,最後又將這些原創節目開放給所有未付費的觀眾,並同時改為  Freemium 的「付費去除廣告」模式。「我全都要」,對於一個企業而言,並沒有這麼簡單。

p5
兩家本土 podcast 平台《SoundOn》與《Firstory》app 介面 
  • 七、比「PGC v.s. UGC」更廣的思考:聲音生態系

前面從「大一統平台」討論到「PGC v.s. UGC」的路線抉擇,這都還是平台業者自己可以控制與選擇的範圍。但如果把視野放得更廣,我們可能不該只聚焦在「創作者/聽眾/平台」這幾個角色,而是更廣義的「聲音生態系」。這個觀點的基本概念來自《星箭廣播》前主持人 Maxine。 

在解釋何謂「聲音生態系」之前,先想像兩個使用情境

  1. 今天早上,你剛走進辦公室坐下來,拿出智慧型手機,打開臉書 app,在 newsfeed 上,滑著一篇又一篇的貼文。某一篇是朋友吃火鍋的打卡,另一篇則是二師兄的最新肉粽業配文。你吃過那家火鍋,所以給了一顆愛心。你覺得二師兄寫得超好,所以分享到你的牆上。但這還不夠,你再用 messenger 私訊分享給另一位喜歡二師兄的朋友。事後發現貼文留言處有一句網友的「神回覆」留言,就截圖下來,傳到另一個專門跟同事廢話的 LINE 群組。
    .
  2. 今天早上,你正準備出門搭公車上班,在下樓梯的時候發現《台灣通勤第一品牌》前一天發布了新的一集,於是按下播放,開始收聽。這集的最後一段,介紹到你高中時很喜歡的「起笑蛙(瘋狂叮叮)」,於是你在擁擠的公車上,勉強用左手從口袋掏出 iPhone ,打開 Apple Podcasts ,找到《台通》的節目主頁,給了五顆星的評分,並留言「叮叮」兩個字。接著你想將這一集分享給高中同學,告訴他這一集超好笑,但因為沒辦法像分享文章那樣節錄幾句精華,只好在分享連結時草草附上「趕快去聽就對了」這幾個字。

比較這兩個情境,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在第一個情境中,作為使用者的 input 就是眼睛、 output 就是手指,而且創作者—使用者—被傳播者都是在這樣技術條件下,就能完成瀏覽、分享、截圖、傳送訊息等所有任務。但在第二個情境中,使用者必須辛苦地掏出手機才能評分留言,分享連結的同時又無法同步提供更多資訊,被傳播者得到連結後也必須再「掏出耳朵」才能聽到這集節目。

即使賈伯斯的 iPhone 讓 input 的介面從鍵盤、滑鼠進化到觸控螢幕,但仍不脫「視覺」的領域。在資訊的流通上,是否可能想像一個純粹「聽覺」介面的環境?這涉及 output 的硬體(智慧音箱?)、input 的硬體(更多功能的麥克風?)、遞送的軟體(結合收聽、排序、社交等功能的聲音版的 Facebook?)。關於「聲音生態系」的命題很大,本文也只能粗淺的點到為止。

  • 八、從政治輿論的角度看台灣 podcast 發展

由於筆者從事的是政治工作,因此自然會特意從政治輿論的角度觀察台灣 podcast 的發展。

首先是聽眾輪廓,如同「聽眾」那段提到的 SoundOn 調查報告內容,目前台灣 podcast 使用者輪廓,以 18-40 歲這個區間為主。從政治的角度看,這一群就是經歷過太陽花運動洗禮、並曾在 2018 年因為韓國瑜當選高雄市長而吃好吃滿芒果乾的選民族群。

這個聽眾輪廓,可以投射到「三本柱」的節目內容。這三個節目中,《百靈果》與《台通》就是台灣價值充滿的節目。以現況來看,podcast 圈的「政治風向」是很明顯的。

2020 總統大選,蔡英文總統連任成功的因素,就包括新媒體的策略。即使小眾、即使蔡英文自己頻道的量體數字無法與真正的 YouTuber 相比擬,但只要政治人物夠認真「做出樣子」,就有機會得到進入這個圈子與這些網紅打交道的門票。

p8

YouTuber 界是如此,podcast 界應該也會是如此。在政治圈,就我所知,目前已經開始經營 podcast 節目的有:無黨籍立法委員林昶佐(Freddy)開的「小外宣」節目《Metalhead Politics》、台灣基進黨主席陳奕齊的《奕齊上下班》、原本就是網紅出身的無黨籍台北市議員邱威傑(呱吉)的《新資料夾》,行政機關則有教育部從 2019 年底就開始嘗試的《MOE MOE 教育哪有這麼萌》。

雖然「三本柱」的影響力尚無法和百萬訂閱的大型 YouTuber 互相比擬,且目前 podcast 聽眾的政治傾向相對同質,但對於政黨和政治人物來說,就算這個媒介可能要五年後才會變得「主流」,早點進場嘗試新事物,總是好事。

本文以 8 個面向大致回顧了台灣 podcast 產業的現況,並且點出幾項台灣 podcast 要繼續蓬勃發展所需面對的挑戰。

就現階段來說,台灣的 podcast 確實還在非常早期的階段,熱錢正在湧入,還有許多節目類型有待開發,未來排行榜可能還會經歷多次洗牌。從政治的角度看,podcast 則還只是一個非常小眾的輿論市場,但已經有人開始嘗試。

就未來而言,使用者要面對的是難用的介面與破碎的生態系,並不斷花時間「嚐百草」找到有趣的新節目。創作者要面對的是每日錄製節目、保持話題新鮮度的辛苦,以及不知能持續多久的業配收入。本土平台業者要面對的則是技術與營運挑戰,在破碎的生態系中試圖成為整合者,但同時又要面對跨國企業的競爭。甚至,還有更多的待處理的「聲音生態系」議題,是超越這三者「能力範圍」的。

總之,台灣 podcast 未來的發展還有很多可能性,有越多人的參與,總是好事。所以,我和 YouTuber 林辰 Buchi 最近也一起開了新節目《你說的都對》,目前的設定是 follow 每週的最新時事,提供看待這些新聞的觀點,歡迎試聽、訂閱、給個五星留言。

責任編輯:Anny
核稿編輯:Mia

延伸閱讀:

Let's block ads! (Why?)



"真正" - Google 新聞
September 03, 2020 at 12:23PM
https://ift.tt/2YZMuBZ

真正起飛還是泡沫?台灣「Podcast 元年」的 8 個觀察 - INSIDE
"真正" - Google 新聞
https://ift.tt/32IyEEB
Shoes Man Tutorial
Pos News Update
Meme Update
Korean Entertainment News
Japan News Update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真正起飛還是泡沫?台灣「Podcast 元年」的 8 個觀察 - INSIDE"

Post a Comment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