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保連續3年入不敷出,財務拉警報,明年(2021)年底安全準備金估計將低於安全水位。究竟健保會本年度最後審查會議會不會做出調漲保費的建議,全民關注。
上週五(11月20日)會議僅召開4個小時,就宣布延到隔天(27日)再討論。其中,除了各項財務精算的細節外,「安全準備金」究竟該劃在什麼水位、確保財務平穩,也是討論關鍵。
健保為什麼需要有「安全準備金」?「安全準備金」的法定標準是多少?要預留多少才合理?對費率精算的影響又是什麼?若準備金太多,會還給民眾嗎?
什麼是安全準備金?作用為何?
台灣的全民健保是公辦公營的單一保險人制度,主要採取的方式是「即收即付」,也就是收多少保費的錢進來,就支付多少醫療費用出去。所謂「安全準備金」具有「周轉金」兼「存款」的功能,若短期的支出大於收入時,不可能立即調漲費率多收錢,健保需要周轉時,即可以以安全準備金先付給醫療院所,讓健保不致立即破產。
因此安全準備金的設計,是為了讓整個保險制度更穩定。
為何安全準備金會牽動健保調漲?
台灣在1994年開辦全民健保時,即在《全民健康保險法》中明定,安全準備金總額要維持1~3個月的健保保費收入;一旦準備金超過3個月、或低於1個月時,則應調整保險費率或安全準備提撥率。
此外,全世界都面臨人口老化、醫療儀器設備、新藥新科技層出不窮,單價、數量都變多,台灣健保險醫療費用每年大約4~5%成長,比國民所得成長的速度快,多數國家也面臨同樣的難題。
但每一個國家的健保制度都不太一樣,像韓國,目前採自動平衡、年年調漲保費;台灣全民健保財務多以5年為精算,不會每年調整、平衡。通常一開始多收一點、甚至有一點剩;第2年、第3年,一定就會愈花愈多。調漲費率往往成為政治議題,也形成執政者的政治壓力,所以健保開辦25年來,實質上只調過2次保費費率。
這也讓安全準備金設計更重要。費率無法反映收支平衡時,可以當緩衝的存款老本,不必常常提高費率。但根據《全民健康保險法》第26條,安全準備金跌破1個月的時候,就必須啟動調整費率的討論。
今年(2020)健保收支短絀676億元,如果明年度總額以醫療成長下限推估2.907%計算,到了年底,安全準備金總額可能僅剩0.54個月。健保財務水位愈低、費率調漲幅度可能愈大,故今年外界認為,健保署和健保會有可能先做出調漲費率的建議,從明年年初先調漲,讓調幅不要一下子調得太高。
安全準備金預留多,費率就要拉高
由於《健保法》規定,安全準備金只要保持在1~3個月的範圍,所以其實準備1個月、2個月、3個月的準備金都是合法的。
健保署過往討論費率時,所提交的版本,一直都是以「安全準備金2個月」來估算。今年健保署內部精算,以明年要達到「安全準備金1.5個月」標準來看,費率得從目前的4.69%一口氣調到5.5%左右;若以安全準備金水位下降到1個月為前提、分2年平衡費率,可以逐年漲1成,2021年費率調高到5.17%、2022年再調漲1成。若設定安全準備金要備足2個月以上,費率得調得更高。
準備金多或少、牽動費率精算。2013年二代健保實施後,建立了收支連動的機制──準備金太少,增加保費、擴大費基,或採多元微調方式增加保費;準備金太多,則調降費率。2015年,即因補充保費開徵,健保安全準備金超過4.5個月、總金額達2千億元,健保會體現收支連動,建議調降費率,隔年費率則由4.91%調降到現在的4.69%。
疫情、大環境差,降低安全準備金水位有利有弊
今年因為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大環境不好,除了勞工失業問題外,企業雇主明年更同時要面對勞、健保和基本工資調漲,負擔大增。原本健保署只提出2個月的安全準備金版本,作為基礎的費率調漲建議,但健保會付費者代表認為,即使調整費率,也傾向漲幅不要太大,故要求應提供安全準備金1個月與1.5個月的精算版本。
不過,調整費率幾乎沒有「最好的時機」。就算沒有疫情,想調高費率也不容易,不要一次漲幅太大,是討論費率的務實做法。只是,安全準備金抓在最小值,容易很快又低於法定1個月標準,就又得要重啟費率討論了。
諮詢專家/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鄭守夏、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副院長連賢明
"假的" - Google 新聞
November 25, 2020 at 11:05PM
https://ift.tt/2JgtUAc
真的假的?「安全準備金」是健保費率調漲的關鍵? - 報導者The Reporter
"假的" - Google 新聞
https://ift.tt/2TdWODD
Shoes Man Tutorial
Pos News Update
Meme Update
Korean Entertainment News
Japan News Update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真的假的?「安全準備金」是健保費率調漲的關鍵? - 報導者The Reporter"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