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
南歐巴爾幹半島上的北馬其頓共和國,地處內陸,山脈廣布。源於薩爾山東坡的瓦爾達爾河,從北至南貫穿此國,經希臘,最後注入愛琴海薩洛尼卡灣。瓦爾達爾河流經之地有個小鎮,名曰韋萊(veles),距離美國紐約7553公里,鎮上的人口僅4.5萬。2016年美國第58屆總統選舉期間,這個鎮上發生了件弔詭的事——100多家美國政治新聞「報刊」在短時間內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許多年輕人在未受雇傭情況下,自發地為一位紐約地產大亨「造勢」參與總統競選。
這位被服務的地產大亨名叫唐納德·特朗普,之後成為了美利堅合眾國第45任總統。而這100多家打著諸如「世界政治」「美國政治日報」「今日美國保守派」等旗號的政治「報刊」,本質上不過是一個個新註冊的網頁,它們負有同樣的「使命」——針對2016年的美國大選發佈各種對特朗普有利的假新聞。
倒不是說,特朗普本人對這些經營網站的年輕人具有多大感召力。這種「義務勞動」背後,究其原因在於,這是一門生意:早在美國大選之前,韋萊鎮上的年輕人們就從扎克伯格創辦的臉書社交平台運營模式中發現了商機。利用廣告商為點擊量付費的商業體系,他們將「假新聞點擊」發展成了一套成熟的產業。有「專業人士」告訴《華盛頓郵報》,臉書上每千次的瀏覽量有時能為他們帶來13-14美元的廣告收益,而炮製與總統選舉有關的假消息獲利尤豐。
在大選初期,年輕人們也曾嘗試發佈過支持桑德斯或希拉蕊的「新聞」,但他們很快發現,抹黑希拉蕊和支持特朗普的內容能帶來最多的利益。正因如此,2016年的互聯網上,諸如「教皇背書支持特朗普」「希拉蕊即將被定罪」等病毒式傳播的假新聞層出不窮。據《華盛頓郵報》透露,在2016年總統選舉中期,有的假消息賬號僅靠15萬左右的粉絲量,便能實現1萬至4萬美元的月收入。2016年11月底,當白宮的新主人名單被敲定后,一位化名為保羅·霍納的寫手還在臉書上自鳴得意,稱特朗普入主白宮是他的功勞:「他(特朗普)的追隨者不做任何事實核查,什麼帖都發,什麼事都信。」
我們無法得知,韋萊的「假新聞點擊業」究竟對美國的總統選舉結果造成了多大的影響,但釣魚式假新聞產業的曝光無疑為全世界敲響了警鐘——不負責任的假消息編造、不辨真偽的信息獲取或許真的會影響人們的判斷,成為政治操控的手段。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面對龐雜的信息,一則消息是真是假,究竟要如何分辨呢?
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歷史教育小組走訪了美國12州共7804位大學和中學學生,對他們的假新聞辨識意識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在美國,約82%的中學生不具備分辨互聯網廣告和互聯網新聞的能力。大部分中學生判斷新聞真實性是看細節多不多、照片大不大,而非消息源、時間、地點等新聞要素;超過三分之二的學生甚至看不出為何有理由懷疑銀行高管對年輕人需要財政規劃幫助的主張。與此同時,伴隨對社交媒體的依賴日益增長現狀的,卻是學校中越來越少能夠教授信息搜尋技巧的圖書管理員和日益邊緣化的媒介素養教育。
有感於此,斯坦福歷史教育小組的成員們開始從專業事實核查者們常用的「橫向閱讀」(lateral reading)技巧中汲取靈感,歸納出了可供普通讀者使用的三個問題,即:
1) 信息背後的是誰?
2) 證據是什麼?
3) 其它消息源怎麼說?
公民在線推理——在網上遇到不確定真假的信息時,可以自問三個問題:信息背後是誰?證據是什麼?其他人怎麼說?
這三個問題為幫助人們判斷一則消息的可靠程度提供了明晰的路徑,如今已被全世界多家專業事實核查機構奉為圭臬。但這三個問題要如何被應用到具體的核查過程中去呢?此處我們將以「澎湃明查」曾經甄別過的一則消息為例,分步驟演示這一過程。
案例
2021年11月,中文網路流傳消息稱,緬甸和泰國警方破獲一起特大人血液製品販賣案件——24名中國安徽籍偷渡者在緬甸果敢清水河設據點,以打工名義誘騙中國青年前往緬甸,然後將其圈禁起來抽血賣錢,過程中導致5人血液被抽干后死亡。
面對如此聳人聽聞的消息,我們有理由問一句:這是真的嗎?而鑒定此消息真偽的第一步,就是問自己——這則消息從何而來?消息的發佈者是誰?經過一番搜索,「明查」發現,在中文社交平台上發佈的與此消息相關內容中,有用戶援引了名為「KOKANG OF MYANMAR緬甸果敢」的推特賬號@shenzhilong001在11月14日發佈的一則推文。儘管這則推文在核查當時已不可尋,但從推特保留的用戶就此消息對@shenzhilong001的回復中可以基本判斷,原推文應當真實存在過。
而查看該賬號過往發佈記錄,則可以發現大量與中國相關的中文推文,其中不乏一些未經證實的消息和假消息。例如2021年11月14日,@shenzhilong001聲稱,中國駐緬甸大使館在當地時間2021年11月12日代表中國政府向緬甸教育部無償捐贈總額達11.6億人民幣的物資,用於為全緬中小學生提供免費午餐。而使用谷歌搜圖對推特中圖片進行反向搜索可知,該配圖為11月12日舉行的中國援助緬甸疫苗交接儀式,而非向緬甸教育部捐助物資的活動,所謂「11.6億人民幣」更是子虛烏有。由此可以初步判斷,發佈此消息的@shenzhilong001並不是那麼靠譜。
而當我們自問第二個問題「證據是什麼」,即消息發佈者提供了什麼佐證其說法的依據時,我們注意到了已刪推文中所包含的兩張圖片,疑似抓捕現場的配圖。但通過圖片反向搜索可以發現,配圖中的兩名男子雖然確實為偷渡客,但並非所謂的安徽蚌埠籍販血罪犯,而是另有身份——左圖中的男子因在家鄉欠下大量賭債,曾在2021年1月鋌而走險決定越境參賭,卻被邊境的鐵絲網卡住動彈不得,最後被雲南隴川邊境管理大隊章鳳邊境派出所解救后抓獲;推文右圖中的男子,則是一位從緬甸木姐偷渡入境后被瑞麗當地武裝民兵查獲的偷渡客。中國首份緬文報紙、德宏團結報數字報《胞波》曾在4月1日當天在其官方短視頻頻道@緬甸之音 對這位男子做過報導。因此,@shenzhilong001提供的所謂「安徽籍販血團伙被抓捕」消息的證據也經不起查證。
兩個問題結束,我們心中基本可作判斷——網傳消息是假的概率極高。但為求嚴謹,我們仍然可以對「其它消息源怎麼說」這一問題進行解答。這是因為信息能否在不同出處得到交叉印證,是判斷一則消息是否為真的重要依據。
事實證明,在谷歌、duckduckgo等搜索引擎上分別使用緬甸語和泰語,圍繞關鍵詞「泰國 警察 果敢」對消息發佈前後日期的資訊進行檢索,未能找到相關媒體報導。在果敢地方網站大眾網和泰國皇家警察總署官網上,也沒有發現相關消息。至此,通過回答斯坦福歷史教育小組總結的這3個問題,我們基本可以比較有把握地說,網傳的「24名安徽籍偷渡者誘騙中國青年赴緬,5人血液被抽干后死亡」等信息並無實證,而更有可能是被一個具有傳播假消息「前科」的推特賬號炮製的假消息。
實踐表明,斯坦福教育小組的這三個問題是一種行之有效的事實核查方法論。不過具體地,判斷消息是否可信的依據有千千萬,查詢發佈者來源的方法也有十數種。在實際操作中,我們需要根據消息的具體內容靈活選擇核查的方法,解決各種各樣真偽判斷的問題。
「明查」願與各位讀者不定期分享一些系列教程和有關事實核查的前沿資訊,不知大家是否期待?歡迎各位讀者在下方留言,告訴我們你感興趣的核查內容。
"事實" - Google 新聞
February 05, 2022 at 06:59AM
https://ift.tt/HUMGP9b
事實核查|從斯坦福歷史教育小組的三個問題談起-財經新聞 - 臺灣新浪網
"事實" - Google 新聞
https://ift.tt/THUafoJ
Shoes Man Tutorial
Pos News Update
Meme Update
Korean Entertainment News
Japan News Update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事實核查|從斯坦福歷史教育小組的三個問題談起-財經新聞 - 臺灣新浪網"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