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何蕙安/報導
為了瞭解土地使用的合理性與公益性,民視文字記者黃建璋與攝影記者蕭惟任從彰化為起點,走訪農村與工業區,與當地居民、廠商與對談,探討台灣「農地消失」與「土地財政」等兩大議題。儘管過程中面臨多重考驗,但兩人花了半年耕耘的「消失的農地」系列報導以極具說服力的影像與多元面向,在2020年獲得了第19屆卓越新聞獎調查報導獎。
黃建璋與蕭惟任昨天(8月4日)在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優質新聞發展協會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合辦的「2021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上,分享這篇調查報導的旅程。黃、蕭兩人分別在雲林與彰化農村長大,這篇獲獎的調查報導對其意義重大。
圖:民視異言堂文字記者黃建璋(左)、攝影記者蕭惟任8(右)8月4日在「2021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上,分享其得獎作品「消失的農地系列報導」採訪過程中的挑戰與心得。
這篇調查報導有些無心插柳。黃建璋回憶,自己當時一連幾天在臉書上看到彰化抗議的貼文,深入了解後發現,彰化有將近一半(1928公頃)的閒置工業用地,但縣府仍在國土計畫草案中計畫擴張工業用地1178公頃——當中絕大多數是農地,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
得獎作品「消失的農地」共分為三個單元,在首篇的「別來我家蓋工廠」中,以彰化富麗大鎮居民在會議中下跪的影像,帶出民眾對於工業區入侵自家的無助絕望;第二單元「土地正益」,探討政府前仆後繼地在大量閒置工業區的情況下廣設工業區,揭露地方政府籌措財源的潛在利益。
第三單元「水的循環」則深入彰化工業園區的規劃,該園區計畫污水淨化為一般過濾水質的次級工業用水,導電度與重金屬較多,可能造成土地鹽化、重金屬殘留現象,造成農地消失、土地破壞。
讓畫面說話
要如何讓觀眾在荒煙蔓草的畫面中感受到土地的「價值」?兩人不斷思考。土地畢竟不像一般貨架上的商品的直觀,為了讓閱聽者從畫面中感受到農地的價值,他們拍攝鄉間路上隨處可見、標著價碼的「待售」標誌、網站上的買賣價碼,希望讓大家看到當地有多少待售的土地。
蕭惟任說,在一些場景中,他們也利用了空拍,希望從鳥瞰的角度,讓大家感受到土地的規模與力量,「你看到每個小小的白色方格就代表了一個家庭,蘊含了很多能量。」
「畫面是我們的優勢,但也是我們的劣勢。」黃建璋說,儘管影像畫面比任何媒介都要有說服力,但要讓人坐在鏡頭前面說話,是很困難的。
「很多人有很多委屈想一股腦地跟記者說,但一旦攝影機拿出來,就會完全變一個人;好像貓頭鷹被燈光照到那樣,整個呆掉。」蕭惟任說,他們的做法是盡量降低攝影機的存在感與侵略性,如透過單眼相機採訪,讓受訪者放下戒心,在其最熟悉的狀況下更易進入狀況。
多數畫面都經過精心設計。在其中一幕,黃建璋自己站在鏡頭前、帶領著觀眾看到被劃為工廠的綠油油的農地;兩人希望透過「讓觀眾看到我看到的景象」,傳遞出他們自己在現場感受到的震撼。
約訪大不易 時時受到官員“關切”
回顧半年的調查過程,最大挑戰首先來自於約訪。如前所述,電視報導需要「畫面」,需要人願意坐在攝影機前面、告訴觀眾發生了什麼事。但農地議題的當事人、持有農地的老農通常不願意「上電視反對政府」,害怕會打壞與掌權者的關係。
此外,報導中被政府徵收的土地多數來自台糖,但台糖的官方背景讓兩人無法順利取得相關說法;最終是找到台糖的退休員工,娓娓道來自己對被徵收土地的長年付出,以及知曉土地被徵收後的痛心。
另一個大阻礙來自政府單位。由於議題敏感,約訪的困難無以言喻。
「我們很多時間都在等政府單位的同意。」黃建章回憶,當他致電相關官員,對方總是不在位子上,但掛電話後不到十分鐘,黃的電視台主管就馬上接到該官員「關心電話」,詢問採訪細節。此外,不只他的主管接到電話,電視台的高層也會接到許多關切。
「這個系列能做出來,要感謝我的主管們頂著很多壓力,我們才能把故事說完。」黃建璋說。
黃建璋透露,他們持續耕耘該題目,為了讓政府單位願意提供數據,他們後續又設計了第四單元「與工廠為鄰的日子」、第五單元「 讓孩子回家」,從政府角度來講當地發展的願景故事。兩人來到彰化二林,看到當地一家超商都沒有,感受當地的停滯不前;他們的鏡頭也捕捉到一群支持農地徵收的長者,興切地討論對於未來土地升值的期待。
調查與日常工作壓力交雜 半年終孵出成果
除了外部的挑戰,兩人也有內部的壓力。由於在商業電視台工作,有更為緊湊的內容產出時程與壓力,讓黃蕭兩人無法全力專心的製作該專題;兩人常常是在其他的工作與題目之間撥空到當地採訪。
「除了要揭露事實、達到想達到的目的,讓商業電視台能運作也很重要。」黃建璋說,在資料收集、約訪的過程中,也要應付職場上電視播出的需要。
勇於質疑受訪者 保持「問題意識」
在半年的調查採訪中,兩人也從錯誤中汲取經驗。例如曾發生環保團體或受訪者給的資料不準確或過時,兩人持著該資料對峙政府官員、卻被打臉的情況。
「我們當下發現是自己做錯,回頭再檢視所有的資料,確保全部都是第一手的原始數據。」黃建璋說,有時受訪者給錯誤數據可能是不小心,也可能是出於某種程度的操作,「所以一定要有第二次的查證,不要輕易相信所有的內容。」
黃建璋也提醒有意從事調查報導的記者同業「保持問題意識」的重要性。他說,資料搜集的過程往往非常龐雜,有時難免會被迷惑,或在過程中發現跟當初預想的不同。他建議要時時檢視、思考自己「到底要對觀眾說什麼」。
「要一直保持好奇心,想著『怎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這樣講』、『為什麼會這樣想』」兩人回顧這趟調查之旅,如此總結,「我們就是一直保持這樣的好奇心。」黃建璋這樣總結調查記者的精神。
"事實" - Google 新聞
August 05, 2021 at 11:51AM
https://ift.tt/3joRGbN
【2021年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時時保持問題意識卓新獎得主黃建璋、蕭惟任用畫面講述台灣農地消失的故事 -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事實" - Google 新聞
https://ift.tt/2wpE2jK
Shoes Man Tutorial
Pos News Update
Meme Update
Korean Entertainment News
Japan News Update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2021年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時時保持問題意識卓新獎得主黃建璋、蕭惟任用畫面講述台灣農地消失的故事 -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Post a Comment